李菁: 与作家同行 | |||
煤炭资讯网 | 2012-5-11 8:24:44 散文荟萃 | ||
我生于蒲白,长于蒲白,工作以后又回到了蒲白,这样的一片土地,在我看来,是多么的司空见惯,没有激情,没有诗意,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乡村的宁静,只是世间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不像在煤矿,有一段段发展的历程,动人的事迹,不像在井下,可以自豪的描述它的不为人知。这里有什么?描述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吗?没有城市的高大现代化,也没有乡村的古老有特色。
然而,今天,竟有作家来此采风,我不禁诧异,采什么?这里有什么好写? 很荣幸,能有机会与作家同行,用他们敏锐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我自认为特别熟悉的地方。 拿到采风安排表,我不禁哑然失笑:东方小区、安居小区、南桥社区……,去看我们居住的地方吗?那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一点意义没有,又不是标准化检查。生活在城市的作家,他们所住的小区不只要比这里美丽多少倍!看来这将是极其无聊的一天。 作家来了,与其同行,漫步于我所居住的东方小区,忽然觉得与平时大不相同,平时上下班急匆匆跨越的小路,竟有小花傲然的吐露芬芳。一排排葱郁地冬青,已被修剪的整整齐齐。路两旁的无花果树,不知什么时候结满了翠绿的果实。王爷爷门前的杏树,杏子已有核桃大个,让人不禁垂涎欲滴。还有还有,桃子已微微泛红,石榴花儿开的正艳,邻家大妈的孙子年前还在怀里抱着晒太阳,如今已经跑得稳稳当当了…… 大家一边攀谈,一边欣赏,不知不觉已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马村社区。因为距离较远,这里又没什么亲戚,所以这地方我还是第一次来。没想到蒲白还会有这样的地方,破烂的窑洞,陡峭的土坡,弯弯曲曲的小巷……,据说这是早期矿工的住所,现今已没有人居住。党群部的魏老师说他年轻时就在这住过。这令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在龙须沟的日子,那时我们住的都是平房,不到20平方的房子里住着我们一家三口,巴掌大的小院里有我童年的最忠实的伙伴——虎子(一条长毛黄狗)。那是我最怕的就是打雷下雨,因为下雨天特别容易停电,可想而知,在黑漆漆的夜里听着头顶一阵阵惊雷,屋顶的瓦片、房后的树枝被狂风刮得呼呼作响,还不时地从屋顶上坠落下来,那情景是如此可怕,何况越是这样的天气,在矿上上班的爸爸就越是不可能回来。妈妈只好搂着我坐在床上,听窗外风箫雷鸣,虎子则静静地卧在床边,守护着我们母女俩。有时为了壮胆,邻居阿姨会领着孩子过来,同我们一起看电闪雷鸣。12岁那年,我们搬离了龙须沟,住进了楼房,从此,我离我童年的回忆也越来越远。 感激此行,让我那逐渐坚硬的心又柔软起来。 本以为这片土地就这样平静乏味,泛不起一点儿波澜,本以为我就在这儿长大,心胸再不会激起浪花,本以为对这片土地早已熟知,用不着再去感受,再去体验。此时才觉得,与作家同行,心也绚烂,梦也诗意,便觉得自己也是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