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军:我的矿山广播情 | |||
煤炭资讯网 | 2012-4-20 13:52:09散文荟萃 | ||
广播伴我跋涉风雨人生路,熟悉的声音若香花弥漫生活的空间,似清溪漫过心田,缓缓地穿越生命的情感地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小时候我们生长在农村,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广播交流十分闭塞。一个百户人家的大村,没有文化室、娱乐室和广播设施,看场露天电影也要走很远,收音机能收听无线电台播送的节目,却是极少数“富人”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上世纪1985年“农转非”我们随着父亲迁居来到煤矿,矿区有广播站,听广播已在矿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我们起居生活作息时间的习惯,伴随清脆悦耳的广播声息,矿山家属区电线杆上的那个喇叭成了矿区最诱人的文化生活。每天清晨,高音喇叭播出悠扬的乐声,多少回无时不打动我的心扉,叩动我青少年时代心灵里的广播情。记得当时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拖条小板凳坐在屋子里侧耳细听广播,有时仅连吃饭也没顾得上。
在煤矿我参加工作以后,可能是自己喜欢写作投稿,工作之余就把起先从写广播稿开始,总喜欢把矿区新近发生的生产工效新鲜事写成新闻送到矿宣传科,缘于自己喜欢写广播稿,从此以后,我与矿宣传科的同志联系便多起来,当时矿宣传科王金星老师(现《湘煤集团报》编辑)主编广播稿,作为矿业余通讯员是矿宣传部门的‘常客“了,经常是有事没事都会不经意中会到宣传科去投写稿子,向他们虚心好学请教育。王金星老师那勤奋敬业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好深刻印象,使我对他肃然起敬,也是我后来从事文字写作笔耕不辍的动力之源。稿子来了,他当面动笔为我们送来的稿子圈圈画画,要我用群众语言写广播稿,少用成语和形容词。记得93年的一次,我写的一篇稿子在省广播电台采用播放后,我在工区下班回家的路上,王金星老师第一个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当时我的心情比在学校考试得了一百分还要开心快乐。从此我在写稿上一发不可拾,不断地向各地报刊杂志投写稿子。
我走上工作岗位,在偏远的工区从事基础团及宣传工作。矿区的文化生活枯燥,信息比较闭塞,我枕边常放着的收音机,传递了省内外的许多信息,世界风云、经济动态、异地风采、生活常识等,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由于从小爱写,业余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笔耕上发奋写作,借助收音机传递的信息,把一篇篇稿子一个个梦邮寄出去。我发表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之类的小文章后,在煤矿半路出家当上了“土记者”。
回想我在煤矿从事宣传工作的二十多个年头里,最有激情的是那时写广播稿的热情与干劲。广播既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和“专业工具”,也是我朝夕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多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与矿区的广播“零距离”接触,洗脸刷牙时随心所欲地听,夜不能寐时平心静气地听,矿郊散步吹风时边聊边听,下矿采访时坐在车里听……
广播以快、新、广、活的特点,把我们关注的热点、焦点以及包罗万象的人间世事,传递给听众,丰富了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在企业的新闻岗位上,如今我更对广播仍情窦如初,钟爱有加,经常听广播,及时了解时事政治政策,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积极投写稿子。
广播,充实了我的人生,使我获得美的享受,心灵得到美丽的升华。广播,伴着我在苦中有乐的新闻战线走过了青春年华,“一路走来一路歌”。还将伴着我在写作文字花园里耕耘和收获。今生,我与煤矿的广播结下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