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海:绿色与生态环境保护探索与研究 | |||
煤炭资讯网 | 2012-4-20 12:19:10论文专区 | ||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绝对量的减少,几乎是不可能的,节能、减排只能延缓环境的恶化,并不能改变环境,必须坚持节能、减排、治理三并重原则。环境治理,应以植树造林为主,用自然的力量,去改变大自然。一般的草皮,维护量大,寿命短,而树木明显的优点是,一旦成活,维护量小、寿命长,有的甚至达到数百年,成片森林后,后期可以自然繁殖,防风固沙,净化美化环境效果明显,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建议政府部门和专家,对环境治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大胆创新,注重实效。将植树造林提升到“法”的高度,提取植树专项基金,从资金的提取、使用、规划、运营、监管等,规范管理,专款专用,依法植树,同时,建立社会植树评价、监察机构,确保植树效果,积极探索和营造政府、企业、全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的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矿山企业给人的印象,就是掠夺式开采,污染和破坏环境,把资源采走了,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坑坑洼洼和塌陷,直接威胁采矿当地民众的生存。 请看下面的资料: 2011年8月,有记者调查发现,某省公路两旁的景象触目尽心:一个个露天矿仿佛一个个大型工程工地,由远及近,一个个深几米到几十米、长宽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底部平坦、周边垂直的大坑,相连成片。虽然忙碌采矿的情形不再,但这方圆几十亩的耕地却已经化为几个大坑和数堆杂土,没有一点植被,更别提复耕。非法采矿现象,该省某县半数以上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也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当地的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那么,国有地方企业怎么样呢? 国有大型采矿企业,尽管乱采乱挖情况较少,但也仅仅是将资源最大限度的采走了,留下连片的光秃秃的沙砾滩,几代人都无法治理。生产矿井,乌烟瘴气的生产、运输环境,与科学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格格不入。这种先破坏后治理,企业破坏政府治理的这种模式,值得深思。 一、节能、减排、治理三并重 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排是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但是,已经排放出去的废弃物怎么办呢?往往我们是节能减排讲的多,环境治理说的少,做的更是不到位,况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绝对量的减少,几乎是不可能的,节能、减排只能延缓环境的恶化,并不能改变环境,必须将更大的精力用于环境治理,否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越来越差。 环境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这里只是从一个侧面,进行环境治理的探讨:
“绿色”,绿色植物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因为植物能净化污水,净化空气,能消除和减弱噪声,能耐旱固沙,能耐盐碱、耐涝,能监测二氧化硫、氟、氯、氨等的污染。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维持生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植物的光合作用,尤其是被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大量的负离子。空气中负离子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力旺盛,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人的寿命、行为、情绪、记忆力、生长发育等都有一定影响,并有抑菌、杀菌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绿色”是空气的净化器,是水土的过滤器,那么,人们对“绿色”的理解和做法怎么样呢? 笔者看来,人们都能理解绿色对环境的作用,但在大工业生产中,却淡化的一干二净。看看露天矿井的采剥场、道路、观礼台、工业建筑区域、回采区,看看井工矿井的矸石山、采空塌陷区,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矿山企业,将“绿色”与矿山,“绿色”与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所谓的花园式矿井,只是办公区一角,生产区就谈不上了。年年的3.12植树节,成了一种过场,没有唤醒全民绿色生态的环境意识,没有将“绿色”与环境改善很好的结合,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在环境保护中的无法替代的综合效应。 城市绿化被当作景观,而不是从消化和吸收有害污染去设计种植;集中的楼群,没有污染物排放达标设计;以露天煤矿为例,不管国际还是国内,多数矿山都是光秃秃的山,光秃秃的道路,光秃秃的采掘场,觅得几棵树木,孤风迎客,有点凄凉啊。 试想,我们将当地的资源采走了,留给当地的是什么呢?也许你会说我给当地和国家交了税收,还为当地作出了很大很大的贡献,带动了地方发展,但是,站在50年后看,您为当地留下了什么呢?站在100年后看,您又为当地留下了什么呢? 到那时,看今天所贡献的金钱、高楼大厦,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也许好多已成为垃圾,煤采完了,煤矿不复存在,煤化工也将是无米之炊,工厂倒闭或搬迁了,唯有塌陷的坑坑洼洼的土地,水资源因采矿流失而干瘪的土地还在,到那时,该走的都走了,唯有当地人民,和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还在。 站在历史看今天,“节能减排固然重要,环境治理更重要”,“先破坏后治理”,“企业破坏政府治理”不可持续,探索一条边开发边治理,谁开发谁治理,节能、减排、治理三并重的路子,迫在眉睫。 节能、减排、治理,三者是有机统一体,目标是一致的,绝不能重节能减排,轻环境治理。在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资金安排、量化考核、宣传宣教等方面,应将节能、减排、治理等级别安排,等程度重视,体现三并重的原则。要对生态环境作综合的调查与研究,将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将环境保护与大工业生产相结合,综合运用节能减排与治理措施,创新思维,科学研判,注重结果。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良好、长治久安的环境治理新思路、好做法。 二、环境治理探索与思考 目前,有些企业,已经在环境治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煤平朔公司,“年产两千万吨的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的井工矿,却看不到沟壑交错的土地塌陷;动用了20平方公里的采矿面积,却没有造成一处林草干枯;近30年采出7.5亿吨煤炭,却看不见大量裸露的土石方”。 “他们在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排土场种植了80多个品种的乔木、灌木、草、药材、农作物,改善了土地质量。2009年以来,他们加大了发展养殖示范基地、农业蔬菜示范基地、中草药示范基地的力度,养殖了牛、羊、鸡、猪,种植了土豆、胡萝卜、大棚蔬菜、食用菌,既适时的解决了职工对肉、蛋和蔬菜的需求,也为周边地区的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惠泽了当地百姓。” 可以看出,“边开发边治理,谁开发谁治理”的路子是可行的。“平朔公司地处风沙漫漫的塞北高原,发展绿色生态,不仅能够在矿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而且有利于维护、改善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屏障”。(上述摘自《企业管理》2011第11期) 以露天煤矿为例,企业在建矿初期,需要将剥离的土、石方外运外排,基建期结束,实现内排后(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至此,外派土场将不在使用,这块土地就可以进行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并提请国土部门验收。 实现内排的生产矿井,每年将新增加采矿用地若干亩,同时又有等量的土地因采矿过后不再使用,这部分土地,同样可以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复垦后的土地,可以植树造林或还地于民用于农作物生产等,还可以由企业牵头,当地村民参与,进行大型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经营运作,打造集农业生产、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露天煤矿,有大量的可以种植树木的场地,如运输道路两旁,各台阶之间的斜坡面,观礼台,工业场地的边角等等,都有很多充分绿化、美化的空间。 环境治理,“绿化”应以种植树木为主,一般的草皮,维护量大,寿命短,而树木明显的优点是,一旦成活,维护量小、寿命长,有的甚至达到数百年,成片森林后,后期可以自然繁殖,防风固沙,净化环境效果明显,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我曾经写下了这样一片博客:陕西榆林是一座新型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城市,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的科威特,可见其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储量的丰富。但是,谁想过百年以后的榆林是个什么样子?我以为,与百年以后的榆林相比,当今的GDP、城市建设、大型煤炭化工基地,等等,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这些,都难以成为历史的记忆,唯有陕北人民,以及在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会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陕北的发展,提出“森林陕北”的理念,是各级各界政府对陕北人负责任的思考,也唯有此才能对得起陕北这片土地。试想:百年以后,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已经开采完了,工厂也已经搬离,整个陕北、乃至甘肃、宁夏都变成了森林公园,大树参天,没有了沙漠,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啊! 环境治理,尽管方式方法有多种,但植树造林是最基本的,最长效的,最简单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应将全民植树造林,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从策划、投资、技术、运营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启发和引领全民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边开发边治理,谁开发谁治理”的思路,将环境治理、植树造林与企业大工业生产结合起来,探索环境治理、植树造林的新路子。 当今,企业在地方上投资建矿建厂,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首先考虑的是给地方经济带来什么,要钱要物要项目,这无可厚非,但未免有点目光短浅,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利益都是短期的,只有将经济转化为文化,转化为良好的环境,才是长远的、永久的。 可否这样考虑,企业在沙漠地区或土地贫瘠、产出微薄地区开矿建厂,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没有附加条件,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了,但一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分期完成一定面积、一定数量的植树造林工作。这片林地,归企业所有,企业冠名,企业经营,收入归企业所有,使用或砍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成立专业化植树单位,由企业自由选择。确因特殊原因,企业不能独立完成植树指标时,可以委托专业植树公司协助完成。整个工程中,政府的职能就是统一规划,监督管理;专业评价机构负责评价;企业负责实施。 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资金的提取、使用,植树规划、运营、监管等,规范管理,企业依法足额提取专项植树基金,专款专用。同时,建立社会植树评价、监察机构,确保植树效果。 表面上看,地方政府没有多得到什么,或者得到的比以前少了,但确实实是在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千秋功业,比起你修几条马路,盖几幢大楼,建几个开发区,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企业,项目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快速建设投产,早日取得经济效益;植树造林是企业的长期投资,附带养殖种植开发,长期、短期利益相结合,也解决了内部员工食品等多种问题;同时地方民众参加,解决部分民众就业问题,也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引领民众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试想,有这么多的企业参与,那么多的大型机械化、专业化公司实施,以及这种规模化带来的示范、引领,全民参与的行动,20年、50年以后是个什么样子,简直不敢相信,一片片树木,就在眼前,成片的森林,就是我们的家园,那时,既是没有了资源,当地村民还害怕不能生存吗? 有了规模化的树林,有了各地区连片的森林,沙漠将退缩,直至消失,气候环境将彻底改善,生态文明将惠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将不太遥远,这就是森林的伟大。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绝对量的减少,几乎是不可能的,节能、减排只能延缓环境的恶化,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什么才能彻底改变环境呢?环境治理,治理已经破坏的环境,净化已经污染的空气。植树造林就是治理环境最有效的手段,植树造林——森林,用自然的力量,去改变大自然,去消化因我们的发展而污染的环境。 人类如果还不彻彻底底的重视环境,如果还是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治理,如果还是在打国与国的口水战,不彻彻底底的团结一致,改变认识,治理环境,必将是急功近利、弊在千秋,到头来自食其果。 三、改善环境的法宝——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不仅环境效益明显,而且经济效益也很巨大。 一是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低,每逢大雨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毁坏田地,填高河床,淤塞河道,危害极大。而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据统计,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建造这样一个水库需要投资千余万元。 二是抵挡风沙。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 ~80%,如果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再种上草,这样风能刮起的沙砾也就减少了,当然,要是集中连片的树林,基本上就使风消耗尽了,自然也就没有了风沙。有资料显示,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效果最好,可降低风速50%。 三是清除空气污染。树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具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 四是氧气制造。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大概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 五是天然的消音器。从科学试验中得知: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降低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15分贝,比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消减4分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 六是空气加湿。有专家计算,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所以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明显上升。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 七是温度调节。夏日树荫下温度明显空地上低,冬季又高于空地温度。 八是经济效益可观。国外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创值约196000美元,一棵树可以生产200公斤纸浆,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家具、工艺工具等。 (上述统计数据是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姑且不论上述这些数字是否准确,但就其作用上看,足以震撼人心,要改善环境,植树造林就是“法宝”。 笔者以为,当今我们对植树造林重视还远远不够,还停留在几十年前那种一个活动、一处景观上,没有将植树造林与环境保护相提并论,至少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没有上升到“法”的高度,松散的植树意念没有渗透进环境保护的意识,可为亦可不为,星星点点的几棵树,形不成树林,更不是森林,对改变生存环境来说,是杯水车薪,形不成合力,不能有效的影响生态环境。 植株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况且,这是老幼皆宜,简单易行,意义深远,君不见,新疆塔斯提边防连哨所的小白杨、结婚纪念或乔迁新居的幸福树,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是乐意参加植树造林的,他们已经有了行动,需要我们生态环境专家、学者,需要我们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思考,利用这种情结,去引导、去谋划、去统一、去提升,让民间行动,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支柱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义务植树时强调,“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年复一年地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下去,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充分发挥科技作用,积极扩大绿化面积,努力巩固植树成果,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可见,植树造林是多么的重要,为了环境,为了生存,我们要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用自然的方法去改变大自然,倡导“森林陕北”、“森林XX”、“森林矿山”,研究探索森林祖国的新路子。采矿企业,也不再是采走了乌金,留下的是破碎的河山,而是采走了乌金,留下了森林,还有大好的河山。 当今社会,绿色已经成为了节能、环保的代名词,让绿色回归本意,实现真正的绿色世界,清澈的水,蔚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清新的空气,幸福的新生活。 这,这难道不是我们最高的追求吗?我们追求什么,追求的不就是绿色的蓝天,追求的不就是全世界和平共处,共享一片蓝天吗。 让绿色充满世界,让世界充盈绿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