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行业的明天会怎样 | |||
煤炭资讯网 | 2012-3-30 12:38:17领导访谈 | ||
在电线电缆行业,上海电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缆所”)毫无疑问是最为权威的研究机构,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战略层面。如今活跃在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许多知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经受益于电缆所的指导。今后,一定还有更多的企业将受惠于这家全国知名的电线电缆研究所。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全年完成电线电缆产值已经达到1万亿左右。在此期间,上缆所功不可没,一直积极为行业服务,寻求行业、企业关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行业创造价值,为会员单位创造价值。在“十二五”期间,上缆所还将如何继续积极引导中国线缆工业“十二五”健康发展? 对于电线电缆企业做大做强有何建议?对于电线电缆企业的并购重组有何看法?我们为此专访了上海电线电缆研究所的所长魏东。 魏东看上去非常低调,嗓音低沉,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采访之前准备材料时,发现关于他的个人资料少之又少。魏东的低调与电线电缆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上缆所在这个行业中所占的地位很不相称。但是与魏东低调朴实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电线电缆行业表现出来的洞察力以及前瞻性的眼光。这在他的谈话内容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 制定十二五规划耗费时间长、组织队伍大、投入精力多、影响范围广。 当记者问到在“十二五”期间,上缆所将如何继续积极引导中国线缆工业“十二五”健康发展,魏东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愿意就主要问题谈一谈。 “‘ 十二五’上缆所做了两个规划,一个是为所里,一个是为行业。以前做规划主要是给政府做,此次规划主要为行业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行业里公开发布,这在上缆所历史上是首次。”魏东说,此次规划的影响很大,后来许多咨询机构的报告都涉及到了规划里的内容。此次的规划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角度来谈,为了规划更完整,更系统,更有深度,上缆所组织了庞大的队伍,队伍不仅包括上缆所里的专家,还涉及到电缆行业的领军企业。他们派出代表参加这个工作,有几十家。总共涉及到的专家有一百五十多人。“讨论反反复复,从小组讨论,工作组讨论,行业组讨论,再到专家组讨论,顾问专家组讨论……”魏东感慨地说。 魏东介绍说,此次制定十二五规划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耗费时间很长。不仅如此,投入精力和财力也比过去大得多。过去做规划是为政府或企业做,所以从企业收费,这也是正常的事情,企业也愿意。这次资金主要是协会和所里承担,企业完全免费参与。“我们希望这个十二五规划经得起时间考验。”魏东对此充满了信心。 “ 十一五”末,电线电缆行业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企业对规划的理解,认识和重视有了很大提高。一些企业做规划时经常要到电缆所咨询。魏东认为,一个企业认真做规划,这说明这个企业在发展,在进步。在有小到大的过程中,起先可能凭激情,凭感觉,做大后制定战略是一条必须走的路。企业对战略的认识越来越重,说明这个行业在进步。“我们做规划为行业所需。‘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成为电缆大国,在由大到强的过程中,没有战略指导,就失去了正确方向。” 行业由大到强需重视LCC实验 要做百年老店,就一定要产品好,有信誉。“标准+诚信”,双管齐下。 “ 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到现在,企业如何由大做强?有许多方面。但是有一块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如果这一块不突破的话,可能会成为门槛,阻碍行业的发展。”谈到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未来的提升,魏东认为任重而道远,中国电线电缆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电缆行业有7000多家企业,但是对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魏东说,他在许多会议上都讲过企业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简称LCC),但是LCC没有引起整个制造业老总的关注,这是必走之路。魏东举例说,比如电力电缆高压部分,顶端的生产设备可以买,原材料也可以买顶级原材料,但是一流生产设备和一流原材料生产出来未必是一流产品。很多高端技术我们还不能掌控。这个投入时间很长,不是一两年能够做出来的,国外也做了很长时间。企业为了生存和规模扩大可以靠量,靠买好的设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应该开始考虑加强投入,这是我们必然要走的过程,国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谈到市场上频频爆出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电线电缆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低价竞争,许多专家把原因归结为电线电缆产业产能过剩,因此造成低价竞争……魏东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这是表面现象。产能过剩并非仅仅是电缆产业,许多产业也存在这个问题,甚至国外也存在这个问题。” “ 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在电缆行业有淋漓尽致的反映,一讲到这个我就想到《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机械化大工业造成人也变得机械化。但是在早期,这种机械化有很高的效率。”魏东谈起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时说,一般生产设备都能买得到,生产工艺也容易掌握,市场需求大,介入厂家就多,这是一个规律,别的产业也都差不多,但是电缆产业产能大,所以比较明显。因此产能过剩问题只是表现形式,核心要考虑要对市场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认识。 魏东认为,LCC系统对于解决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很有帮助。“LCC会对整个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包括环保问题都包括其中,多数人只关注其中一小部分,比如前期的部分,而不注意后期造成后果后所要付出的成本。目前假冒伪劣的产品受到追查,罚款,公布名单等制裁,可以让大家慢慢认识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架构。但是我不希望通过重大的事件来引起大家重视这个问题,比如类似于高铁事件和日本福岛事件。” “ 在研究过程中,许多企业没有关注产品的后续问题,许多企业家声称自己经过了国家标准检验。”作为行业里的权威专家,魏东对“标准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许多标准对于产品是基本要求,并不代表产品通过标准就一定好。不通过标准肯定不行。不可能把所有的要求都写入标准。“有的用户来要求我们把标准定高,但是这带来两个问题,产品标准制定过高,制造厂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标准太高,厂家承受不了;如果将某些产品标准制定过高,有可能影响产品的寿命周期。”魏东对用户的不理解有些无奈,“标准是多方面平衡的一个问题,许多人对此不理解。” 魏东给出的解决办法还是LCC实验。“平衡问题我们怎么解决?标准一定要通过,还要做LCC的研究和实验,企业做了这个实验,意味着有效期内产品对社会来讲是最优的合适成本,如果现在便宜了,未来社会后期维护成本可能很高,那也不行,所以一定要用LCC,这是一个合理曲线。” “ 现在讲许多人未必很关注,但是未来许多人一定会理解。所以我们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出这个问题,这不但是为企业负责,也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负责,这个关注可以让企业由大做强。很多年前我们就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有理论指导,还有大量研究模型和数据。” 关于LCC的重要性,魏东特意举出了日本福岛核泄露的例子。“比如福岛事件,关于核泄露,欧洲人做实验很多,日本福岛事件废水事件无法处理,法国人曾经对此做过大量LCC研究工作,日本找法国,法国人开的价格日本人认为是天价,无法接受。国外产品贵,包含了许多研究费用。” 如果国家标准不能作为产品绝对标准的话?那么企业产品质量靠什么保证?企业靠什么做大做强?魏东给出的答案是靠诚信。“国外企业并不把标准定得很高,但是他们把标准后的裕度留给客户,留下的是诚信。要做百年老店,就一定要产品好,有诚信。有了诚信用户就敢于买这个产品。现在我们的整个诚信系统还没有能够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我们要‘标准+诚信’,双管齐下。” 别让应收账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业有泡沫,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或成“导火索”。 中国虽然现在已是世界第一大电线电缆生产国,但是并算不上一个强国,中小线缆企业占比较大,并购重组是电线电缆行业的一种趋势,这已经成为电线电缆行业的一个共识。面对行业整合,电线电缆企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魏东认为这个问题牵扯的内容非常之多,他就其中几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魏东认为,兼并重组我们国家也必然要走,兼并重组需要许多条件和原因。他说,他曾经系统研究过国外电线电缆产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发现了一个规律。“我研究国外上世纪90年代的电线电缆的发展,以及本世纪初的一些发展。我发现电缆行业发展增速基本和GDP的增速是同步的,我做了一些相关性分析,有些曲线相关性分析达到0.97、0.98,我发现GDP增长带动电缆行业的发展。”这个发现对于中国电缆行业的发展无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国外电线电缆产业产生泡沫,大量企业破产,兼并重组,这个往往是在经济增速曲线发生拐点。” “我们十几年来电缆行业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假如出现拐点的话,国外现象会不会在中国出现?”魏东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研究我们国家的一些曲线发现,我们的泡沫已经在形成了,我们的泡沫一直没破,也许要滞后发生了。这个泡沫已经积聚了一定的量。泡沫什么时候破?可能需要一个导火索,比如类似于美国金融危机之类的事情造成?” “ 我们电缆行业某些领域的发展增速已经产生下滑的趋势,假如市场规范的话,兼并重组也许不会太远。这可能是一种趋势。也许在“十二五”后期发生,也许会迟缓。”魏东强调,这是他的个人观点,他认为存在这种风险。“我在会议上一直提醒各个企业家,我们的应收账款一直居高不下,这可能是导火索之一。我们的应收账款是整个工业系统的1.9倍多,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是料重工轻的行业,这么大的应收账款,非常可怕。”魏东强调,他讲的这些问题都是基于模型和数据的基础上来谈的,并非空穴来风。“许多人没有关注这些问题,但是我相信后面许多人会关注。”魏东呼吁有更多的电线电缆企业来关注庞大的应收账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