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玲:春天的荼蘼 | |||
煤炭资讯网 | 2012-3-30 8:14:20散文荟萃 | ||
“荼蘼”——也许你没有见过。但是,我一直对它有种特殊的感觉。
“荼蘼”是一种开在春末的花。在春的末端,等万物尽情展示完春意之后,它才姗姗来迟。一朵朵小小的纯白无瑕的花,开得繁盛,热烈,像是要占据整个春天的亮点,又像是要极力留住这个季节。可是,它看着春的背影,错过了这具也属于它的季节。“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我曾几次地“碰到”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喜欢他的文章,坎坷的文字里是对生活自强不屈的渴望。这篇文章打动的一句话,并不是全文的中心亮点,甚至是被无数“路过”的人所忽略的一句话。他问一个作家朋友最初的写作动机是什么,那位作家朋友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每每看到这句话,我便会感动良久,一个大作家这样的动机并不是低俗,而是单纯坦率,令人敬仰。他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他现在一定很幸福吧。我想。他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
人生有最初的梦想,其实真的挺好的。我曾想做一个言语学家,研究张爱玲,亦舒,研究《红楼梦》,《百年孤独》等。可当老师把作文题《理想与现实》写在黑板上时,可最初的动机没有丢,因为我奋斗的动机同那位作家一样,为了能使父母骄傲,为了让别人羡慕父母,更是为了父母能更加幸福。虽然比起那位作家我卑微很多,可我会倔强地认为我们的动机是一样伟大的,甚至与理想一样伟大。走在人群中,我时常一个人想,在这样的人海里,会有几个人真正是为了母亲的骄傲而去追逐理想的。又有几个人是怀揣着让父母幸福这个“低俗”的动机在奋斗呢?大部分人想的恐怕都是怎样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舒服吧!
是的,我又听见雨声了,沙沙的雨声。宿舍外面的路上落下一些细细密密的雨,路灯微弱的亮光从外面透进来。在黑暗中我看不见这一场雨的模样,但我能想象明天上课时的情景。清晨,雨下得有点大,天就更冷了。我挣扎过,但仍义无反顾地起来洗漱,在雨中走向教室的方向。鞋子,衣服都湿了,料峭的春寒,有着冬天般的寒。我像往常一样,走过去,坐在第二排第一个座位,拿出书,读着熟悉的英语。上课铃响了,老师的开场台词是:“还没来的人呢?”“天冷,雨大,可能不会来了。”“那马上就是天热,太阳晒了呢?”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忽地想到了荼蘼,它现在也还在沉睡吧,真的要到春末才醒吗?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觉得刻意在人群中让自己显得很特别是一件极其不好的事情,于是,大多数时候在人群中,我都会选择沉默。这个习惯愈演愈烈,所以,我很依赖在固有的圈子里活动,以至于最后,我总是不擅长发表自己的观点。忽地,我很怕看见荼蘼,怕自己像它,总是姗姗来迟,在大好的春光里沉默,非要在春末才清醒,误了自己最初的动机。我又希望看到它,告诉它早早醒来开花,尽情地绽放,热烈而奔放,开满整个春天!
可是,这里有春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