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群:户县软面 | |||
煤炭资讯网 | 2012-2-9 12:24:58散文荟萃 | ||
我没有口福,不爱吃肉,就喜欢吃素食。一生欲望不高,每天只要能吃上一碗软面,就心满意足了。 我的家乡在户县。户县不仅因农民画闻名于世 ,而且有许多名小吃,如:辣子疙瘩、摆汤面、秦镇米面皮等。就连被户县人吃了一辈子的软面,现在也作为一道特色饮食而出了名,走进了陕西各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大、小饭店。 户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自然环境极佳.产出的麦子,穗大而厚实,磨出的面粉白而细腻,做出的面食幽香而筋道,含有丰富的营养。从画展街向东走,就有一家软面馆,经常是顾客盈门。我每次去县城,都要去那里吃一碗浆水软面。吃软面并不是我的专利,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都爱吃。抗日名将赵寿山是户县人,解放后曾任陕西省省长,据说就特别爱吃软面。国务院前副总理习仲勋是富平人,曾多次返回陕西视察。有一次视察时,由赵寿山陪同,视察结束后,他们不进宾馆吃大餐,而是被请去吃户县软面。习仲勋说,户县软面实在,有乡情。 西安一家软面馆是这样介绍户县软面的:放在你面前的面条,宽约两指,长约两尺,冒着热气,散着幽香,用白颜色的大老碗盛着。散着天然的麦香味,幽幽的、纯纯的、油油的、酸酸的、脆脆的、有点辣辣的。总之,是一种面香、菜香、肉香、豆腐香、料香混合到一起的浓郁香味! 这只不过是感觉和味觉印象,真正体现美味的感觉还是吃到嘴里的那种感觉。一筷子面条进嘴 ,软软的、滑滑的、筋筋的、粘粘的、润润的、满满的,喷香的感觉通过你的味觉和嗅觉,让你感受到活得充实和滋润。你若是吃的干捞面或燃面,一大碗下肚,会马上感觉肚子里充盈实在,不松不紧,不涨不空,再喝点面汤,原汤化原食溜缝子,那更是实惠和舒坦;你若是吃的浆水面,大碗最上面盖帽的那点翠翠的、嫰嫰的小蒜苗或者小韭菜的卖相和香味就够你陶醉和享受的了!只要你吃过一回,便会留下深刻印象。 关中人不但厚道,而且开朗豪爽。吃饭从不细嚼慢咽,仅管户县软面又宽又长,但是在正宗的关中汉子嘴里,却很少咀嚼。一只手端着老碗,一只手拿着筷子扒拉着,脖子一仰,一碗面带汤,倐忽就吞进肚里。然后站起来,打个舒服的饱嗝,浑身上下顿时感到都是力量,推车子,拉粮食,野地里打胡基,全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劲。 关中人爱吃面,就像四川人爱吃大米一样. 四川人几天不吃大米,就会腰杆子疼哟! 关中人若一天不吃一顿面条,当天就感觉像没有吃饭一样,心里空荡荡的.我尤其是这样,在外工作几十年了,总改不了吃面这个习惯。好在妻子和我是同乡, 饮食习惯相同。她也会做户县软面,是跟我母亲学的。每逢星期日,都少不了给家里人做一次户县软面。全家人坐在一起,口里吸溜着软面,头顶冒着热汗,心里觉得暖烘烘的。 户县软面并不难做,大凡关中女人都会做。可是,在那填不饱肚子的年代,要想吃一顿软面可不是件容易事.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或者在父亲临出远门时,母亲才肯为我们做。因此,母亲做软面的身影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的母亲是做面食的一把好手,麻食、臊子面、软面都会做。在我小时候,家里大小10几口人,吃面条时,都是母亲一个人擀。那时,母亲也还年轻,手上有力气,擀得一手好面。我若在家时,经常是母亲擀面,我烧水。面擀好了,水也烧开啦,不一会儿,面条就做好了。 母亲做软面时,先爬上梯子到楼上, 从瓮里取一瓢精粉白面, 下来倒在一个瓷盆里,再舀一碗水,给里放上一点盐,然后把盐水倒在面粉里,调成絮状,反复地用手揉均匀,揉得光光的。随后把揉好的面放在盆里,上面盖一块湿毛巾,让面饧上1至2个小时。此后,我看她把面放在案板的中央,取出擀面杖开始擀。那擀面杖有1米长,胳膊一般粗。擀面杖随着母亲双手的节奏,后退一点儿,又前进一点儿;后退一点儿,又前进一点儿…… 面团就渐渐变成了一块圆饼。擀到大概有半筷子厚时,再用菜刀隔着擀面杖(用刀顺着擀面杖)“犁面”。 把面犁成二指多宽,或者裤带宽,用手扯均匀,随手丟到开水锅里。煮开后,下点青菜再煮开即可。母亲告诉我,锅开后不能用凉水点,否则,吃起来就不滑润啦。她用筷子把面条捞到大老碗里,把浆水汤放在另一小锅里烧开后,用汤勺舀入面碗中,加些油,放些盐,再放些炒好的蒜苗或葱花,或韭菜,就好了。吃一碗母亲做的热腾腾、香喷喷的浆水软面,心里感到十分舒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户县软面” 这一特色品牌饮食,也会像其农民画一样,受到古城西安的青睐. 我相信, 它将会走出陕西,迈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一饱口福,感受一下中国画乡人浓浓的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