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从岁月的根部挖掘支撑艺术生命的亘古辉煌

——评画家薄惠明的国画《柱子系列》的深邃内涵

煤炭资讯网 2012-2-6 9:48:09通讯特写
这些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觉得中国很多画家成功的原因,其实不在怎么画,而在画什么。因为,画家们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候,检验他们水准和档次的不在画内而在画外。

我记得在中国第十届美展中,军旅画家陈坚的一幅220X600cm《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大画,获得了金奖,据说这幅画震惊历史的巨画,他花费了整整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所以说,画家怎么画并不重要,关键是画什么最重要。中国画家每个人都有彰显自己本领的绘画领地和绘画空间,他们在自己的神圣领域,娴熟地施展自己的绘画技巧,闪亮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自己宽敞明亮的艺术世界里寻找最能适合自己飞翔的绘画语境。

我们都知道齐白石老人擅长画虾,徐悲鸿大师擅长画马,范曾先生擅长画人物,于志学擅长画冰雪。画家擅长画什么,那可不是随意选材的,那是他们多年来,在所画的事物和物象中增长和悟出的元气。他们把心灵的感悟,调色在画布和宣纸上,用来自血液深处的智慧和真情,用来自心灵家园的才气和天赋,把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全部渲染泼洒挥毫在时代最醒目的环节。所以说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用血液和汗水完成的。因为画家的每一幅画的诞生都是用两种东西凝成的,一种是泪水,一种是血液。泪水是人性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血液总是奔涌在离伤口最近的地方。每一幅画就都是画家的灵与肉。抚摩这些画,画家的心都会流血,看到这些画,画家的心都会疼痛。画家是靠画生存的,如果没有画,就等于没有画家的生命。画家的作品来源于生活的积淀和对生活的提炼。写生就是画家创作的源地。如果没有丰厚的创作源地,画家的作品将会枯竭。

从事绘画艺术四十多年的《开滦日报》社资深编辑实力派画家薄惠明,他的绘画作品完全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我读他的每幅作品都有一种震撼和疼痛的思绪味道。尤其是最近读了他的《柱子》系列之后,给我的感觉,在他的《柱子》系列里,不仅包含着画家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作品中囊括了煤矿工人的生存、生命、生活和命运。艺术产生于感性,艺术以感性的形式唤起人类的生命精神,揭示人与世界的最深刻关系。中国的绘画不仅是文化和艺术,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门科学。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在煤矿的岁月根部挖掘出支撑矿工命运的生命支柱,他在深邃的艺术沟壑里找到并挖掘出支撑自己艺术生命的亘古辉煌。

我用放大镜仔细审视了他作品中的每一棵柱子,我在他的每棵柱子上,从脱落的氧化铁的裂缝里,读到了他用血汗皴出来的皮肤裂痕。那些斑驳的裂痕就是矿工身上岁月留下的疤痕和手上的厚厚老茧。他把每个矿工都赋予成支撑矿山,支撑生命的柱子,这种赋予不仅准确,而且非常恰当地将人和物揉合在了一起。仿佛每棵柱子里都有矿工身影,每个矿工都是一棵柱子。米勒说过:“任何艺术都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应该用来表达思想的。”画家雷东说:“一个画家一方面是画家,一方面是思想家。如果画家薄惠明没有深刻的煤矿生活体验,他绝对不会找准这么恰当的物象替换。

我认为,画家的作品来自生活扑捉,画家的生活在画品中呈现。观察生活是一个画家向世界敞开自我,体验则是画家把自己以感性的方式投入到所观察的事物中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在煤矿井下工作的画家薄惠明,他从小就生活在矿区,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煤矿的阳光沐浴下,是在煤矿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和刚毅朴实的矿工感染渗透下成长的。所以,他的《柱子系列.生命》,不仅是煤矿工人生命繁衍和传承,而是矿工生命燃烧的群体火焰。在画家的《柱子.顶梁柱》中,画家把三代矿工的形象,用三棵采面挺拔屹立的铁柱,形象逼真淋漓尽致的再现于生活和艺术的空间。如果没有矿工血脉的传承,如果没有汗水和血液的亲身体验感受,就没有《柱子.顶梁柱》中的深刻内涵。在矿区朴素的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是祖孙三代当矿工,他们都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其实,在煤矿,每个矿工就是一棵顶梁柱。这种感悟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画家生命的体验。画家的创作园地和灵感的来源,是决定一个画家的成败关键。写生和观察生活,是一个成功画家的必修之课。

在画家薄惠明的《柱子.生命之二》中,画家把显像在柱子表面的矿工面庞,全部隐藏在柱子的深处,画面是一排现代化的综机支架,综机伸出有力的探臂,刺向亘古的煤层深处,一排排单体柱参差不齐排列在千米井下,就像分布在每个巷道,每个采面的矿工一样,他们默默地支撑着岁月的压力和日月星光。在综机下面一个矿工驾驶着井下的电车运送着煤炭,这个画面完全是生活的真实,他没有夸张,没有浪漫的色调,就用单调的黑白灰加淡淡的暗红渲染,使画面呈现出旷达繁忙的井下工作场景。这个画面的呈现,其实就是画家过去生活经历的再现。

《柱子系列之四.工友不老》是一群从采面工作归来矿工,他们那憨厚朴实的面庞被岁月的颜色打扮成厚实的黑色,他们脸上的皱纹和额头上深深的沟壑,完全被汗水和煤尘涂抹平静。人们分不出他们的年龄,仿佛他们都是一个血脉的传承,都是一个矿工的基因。画家赋予矿工的生命永远常青,同时,又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节拍,它和百年企业基业常青的主旋律相吻合。所以说,画家怎么画不重要,关键看画家画什么。《柱子系列之四.工友不老》就像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一样:“站着,他们是一座采不尽的矿,倒下,愿睡一世永不忏悔的梦。”画家的作品《柱子系列之四.工友不老》不仅深刻再现矿工平凡的工作,而且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矿工质朴的品质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画家的《柱子系列之五.英雄辈出》作品中,画家用习惯的绘画语言呈现出一张张笑容可掬流露出自豪满足幸福的喜悦。从他们的笑脸上,使人联想到新时代矿工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家庭、事业、爱情等方面的内涵。煤矿艰苦的作业环境,是磨炼人的意志,检验人的本质的战场。那些意志脆弱思想有杂质的人,就像大浪淘沙一样被筛选淘汰,韧性、刚毅的英雄一个个脱颖而出。有人说煤矿是英雄辈出的地方,百年煤矿诞生出几代英雄,从最早抗日英雄节振国到今天的赵国锋,一个个劳模英雄就像画家赋予的生命柱子一样,支撑着百年企业和百年的矿工家庭日子。其实,在画家的心目中,每个矿工都是他心中英雄。因为他笔下的矿工都是普普通通的英雄。对于矿工的形象,他不做修饰不做夸张,完全是写实的生活。所以说,画家的《柱子系列》,就是他对煤矿生活提炼的精华和人性的提升。

2008年薄惠明创作的《蹈海》是一幅充满诗人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这幅作品发表在《工人日报》上,他把现实主义的井下采面和浪漫主义时空中的想象柔和在一起,使画面呈现出很大的想象空间。画家大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枯燥繁重的井下综采工作场面和理想中的浪漫主义情怀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新鲜的视觉效果和独特艺术感受。我认为,在枯燥的煤矿题材中,能挖掘出有新意的作品确实不容易。需要有敏锐审视视觉和提炼生活的功力,还要有洗练升华现实的修养和素质。《蹈海》作品,其实就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的尺度。画家薄惠明的艺术造诣究竟有多高,这里我不定位,这里我也不给他拔高。通过上述作品我们已经目睹了画家笔下和心灵深处的艺术灵魂,他的艺术灵魂来源于煤矿的生活经历,他的生活又在现了艺术的本质。齐白石老人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远,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老人的意思是说,学习任何艺术都不是容易的,必须忍受乏味枯燥和寂寞。所以说,不管从事哪门艺术,必须得耐住寂寞,耐住寂寞就不寂寞,耐不住寂寞就永远寂寞。多年来致力于煤矿和矿工题材的创作,在煤矿的岁月根部挖掘支撑艺术精神支柱,在黝黑的煤层深处挖掘文明的碎片,他用煤的颜色绘画现实绘画人生,使他的作品越来越显得深刻而凝重。诗人顾城曾经写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的诗句。黑色在画家薄惠明的眼中,不仅再现了诗歌的深邃内涵,同时,黑色也成了他最富于美感和想象的色彩,黑色在画家的笔下和心中成了激发他创作灵感的火苗和热的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地。

几年来,是黑色的火苗点燃了他大面积的心灵血液和灵动的创作的激情。他的创作成果像秋天的果实五谷丰登。他的版画《晚风的歌》获1982年首届中国煤矿美术书法展二等奖,他的国画《初征》1984年获全国职工画届三等奖,他的版画《除夕夜》1987年赴波兰展出,风俗画《矿山迎春图》和题图《快乐的星期天》1988年同获全国煤炭好新闻一等奖。版画长卷《黑色长河》(合作)1990年获第一届全国煤炭艺术节银牌,并受到薄一波、刘开渠、古元、李桦、钱绍武、沈鹏的题词赞誉,作品于1993年被中国煤炭博物馆收藏。国画《矿山趣事》1991年获全国第二届城运会书画大赛银奖,组画《在抗震的日子里》1996年获全国煤炭好新闻一等奖。年画《暖阳》(合作)获2005年全国人口奖铜牌。2007年年画《致富图》入选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潞安环能杯”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版画《除夕夜》获得2008年全国企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展优秀奖。2009年“五一”前夕,在国家大剧院第十四届“五一”音乐会上表演绘画。2010年6月举办“薄惠明美术作品展览”,同期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萃-薄惠明中国画》。2011年国画《日新月异》入选全国产业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国画《辛亥滦州起义》入选纪念辛亥首义100周年全国书画展。2009年4月22日,他终于登上了人生最高的艺术殿堂,在国家大剧院,他面对全国观众,代表550万矿工现场作画,这一幕成为他一生中的辉煌和荣耀。

面对成绩和荣誉,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薄惠明来说,那些都属于从前和过去,因为他把荣誉一直看的很淡,不善张扬默默潜心绘画的他,始终用他灵巧聪慧的左手描绘自己不动声色的闪光的艺术人生。

作者: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 齐凤池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