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平:1979年的爱情 | |||
煤炭资讯网 | 2012-2-18 9:49:33散文荟萃 | ||
1979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那时父亲已经25岁了。25岁的年龄,在上个世纪的农村对于一个还未娶亲的大男人来说,确实是件棘手的事。虽然父亲长得一表人才,可无奈家境贫寒,人家给说了几门亲,不是别人嫌弃父亲家里太穷就是说父亲年龄太大了,几次下来,父亲渐渐的变得对此失去了信心,发誓以后再也不去相亲了。这可急坏了一心想抱孙子的爷爷奶奶们。后来他们又陆续托人给父亲介绍了几门亲,结果仍然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认识了母亲。那时母亲刚刚高中毕业,此时的母亲可是花一般的年龄啊!方圆数十里,就数母亲最漂亮。父亲第一眼见到母亲时就知道,母亲就是他迟迟以来所要等待的那个人了。后来的日子,父亲和母亲渐渐熟悉了起来,交往也越来越深。后来,做为党员的父亲要被村里派到县里去学习一个月,母亲就起早摸黑的用两天时间熬夜赶织了两双布鞋。两天来,母亲一直未曾合过眼,那一针一线里都是母亲对父亲的绵绵情意啊!鞋做好了,在有月亮的晚上,母亲约了父亲见面。月下相见,没有多的话,母亲只把一双藏着千行情万行意的鞋往父亲手里一塞,扭头就跑。好了,这双鞋,就私定了他们终身了。
一个月后,父亲就要从县城回来了,母亲乐得什么似的。那天,母亲一大早就来到了村口,朝着父亲回来的方向痴痴地张望着。终于,在村口徘徊了一整天的母亲最终在黄昏时分盼来了父亲的身影。彼此相见,也没有更多的话,父亲只把自己这一个月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为母亲买了一束发花给母亲轻轻的戴上。就这样,满足的母亲就挽着父亲的手朝着村庄的方向快乐的奔走着,黄昏把俩人的影子拉的很长,幸福的脚印洒了一地。
那天是父亲第一次到母亲家里去上门。父亲穿了一件崭新的中山装,头发是专门到理发店理过的。那天,最让父亲底气十足的莫过于父亲手上戴的那块"红旗"牌手表。那时戴手表在乡下还是个稀奇事,能戴上手表的人并不多,所以手表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时的父亲穷得叮当响,手表自然是买不起的,可爱面子的父亲又生怕外公会瞧不起,不肯同意这门亲事。无奈只得向别人求三告四的想借块手表,可那时谁会将手表这样金贵的东西随便借人呢?后来,父亲磨破舌头,好不容易才在一个战友那里借到一块"红旗"牌手表,并一再保证,等相完亲立马就还回去。就这样,那天父亲将自己打扮得像个干部似的,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憋着的两支钢笔闪闪发亮,左手上的"红旗"手表不断发出咯吱咯吱清脆的响声,父亲走得一路生风。外公看见父亲仪表堂堂,又当过兵,吃得苦,心眼也好,喜得合不拢嘴。虽然眼前不富裕,但人只要心眼实,吃得苦,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外公看上的就是父亲这个人,其它的什么都不图。于是很快,这门婚事就定了下来,父亲和母亲高兴得小鸟似的。
结婚后,靠着父亲的勤劳和母亲的节俭,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越过越红火。后来,生活上渐渐富裕的父亲首先想到的给家里添置的第一个物件便是给母亲买的那块"'永久"牌手表。这块手表一直在母亲手上戴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母亲从未和它分离过。母亲说,每天看着它,心里就塌实,那可是你父亲当年花了大半年的积蓄买的呢。这块手表现在仍在母亲手上每天分秒不停的走着,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就像他们走了二十多年的爱情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停止片刻。
这就是1979年的爱情,父亲和母亲那一代的爱情,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两颗真心的碰撞。正因为真,才会在以后的岁月中越走越稳,日子越过越好。
作者简介:蒋光平,1982年生,四川广安人,2006年毕业于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绵阳市作家会员,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湛江任教6年,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目前供职于华蓥山广能集团李子垭煤矿办公室。平时爱好写作,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社会报》、《越南华文文学》(越南)、《千岛日报》(印度尼西亚)、《中华日报》(泰国)、《国际日报》(美国)等海内外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