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型记者——我们在路上 | |||
——南都视觉中心以流媒体生产为试点向全媒体转型 |
|||
煤炭资讯网 | 2012-12-3 7:28:36写作 | ||
回望四年前,当新闻业界几乎不约而同地被卷进一股“全媒体旋风”的时候,其实我们对“何谓全媒体”以及“全媒体何为”都近乎一无所知。只是山雨欲来的行业环境让全世界媒体同仁都感受到了转型的紧迫性,路在何方无人知晓,风雨兼程却已然成为共识。四年后,这种摸索虽仍未达成太多明晰的结论,但总结已有的尝试却变得尤为重要。 全媒体集群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新闻的生产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新闻采写向多媒体制作转变,受众从被动接受新闻,开始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2011年11月2日,华西都市报利用二维码技术,推出“华西都市报魔码”,读者可以使用安装有“魔码”客户端的智能手机对报纸上的“魔码”进行识别,看到与新闻报道相关的视频,了解即时路况等信息,实现报纸与音频、视频、网络的全新聚合,让读者享受到技术创新给阅读带来的便利。 2009年,南方都市报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转为多媒体、全媒体的运作,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和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向全媒体集团转型。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采编流程的变更和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实现全媒体集群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全媒体人才的打造,培养新媒体运营和技术人才,强化南都一直以来坚持的责任编辑制作人制,升级换代现有的编辑人员。2009年,采编人员每人配备iPhone手机一部,在时事新闻中心设立全媒体出镜记者。视觉中心目前已配备佳能5D Mark II摄影器材40余部。 向全媒体转型,最终是要打造全媒体产品。从一个产品到N个产品,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来自传媒产品形态的革新,比如从相对单一的文字和图片,向视频、音频及交互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来自理念上的转变,一个好看的网络视频和一段引人注意的音频,绝对不是纸面内容的简单转身和“录制”。为此,南都视觉中心从2008年便开始了流媒体的探索,这种探索,更主要的是源于一种压力,媒体的转型发展正在加速,仅仅依靠静态图像来做新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媒体转型的需要。从形式上看,流媒体是集合了静态照片、动态影像(包括视频)、声音(现场同期声、后期编辑等声音元素)、交互图表、flash等多种传播媒介的集合体,是一种立体的视觉传播方式。流媒体不等于视频,也不是“音乐+照片”的PPT,其制作者不仅是一个摄影记者,也是一个录音师、视频记录者、后期特效师,但更像是一个制片人、一个编导,这就是在全媒体框架下需要着力培养的全能型记者。 全能型记者 普通纸媒记者的采访和新闻资源如何融入全媒体操作中来,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硬件的支持。纸媒记者往往在采访开始时有思路上的采访规划,在结束后会形成文字和图片两种素材。但无论是前期的规划,还是后期的文字和图片,都不能直接服务于全媒体的制作。对于全媒体的制作,采访规划和选题可以成为音视频的采集对象,而素材也可以为全媒体产品的加工贡献力量。2010年开始建设的南都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已成为将传统媒体的选题和素材变成全媒体制作所需材料的必要中枢,在这样的中枢面前,各种选题和素材为全新的媒体产品服务,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已经成为一个汇集原材料和产品的大熔炉。 2009年9月21日,南方都市报全媒体会议讨论通过了“以流媒体生产为试点,率先建立报网采发分工协作模式,尽快完成流媒体采编流程整合”的发展战略。随着第一批12台佳能5D Mark II器材的到位,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流媒体从以往的小型作战开始向全面铺开转型,从每周一期的视觉周刊同步上线流媒体,向主动寻找新闻源,拍摄当下热点的流媒体节目过渡。 制度规范。2009年9月,流媒体小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流媒体格式规范出台,流媒体小组工作以及出品都做到有章可循。2011年,音视频制作部岗位设置进一步明晰,设立了专门的后期剪辑人员与界面设计、特效制作人员。前期编导、音乐制作等人员陆续到位,流程分工逐渐明晰,核定了视频稿酬标准和视频发布格式规范,分工权责明确,制定了新人培养机制,产品数量、质量稳步提升,对外合作与销售逐步进入日程。 硬件投入。与多媒体制作、流媒体生产相关的摄制器材不断加大投入和应用,高清拍摄硬件成为标准配置,便携录音设备到位,轨道、摇臂系统等周边设备一应俱全,使流媒体制作有了坚强的后盾,在摄、录(音)、制三方面进一步提升流媒体小组的生产力。 人员配备。新型摄影视频一体机的投入,使原有的一批摄影记者逐步向流媒体记者转型,其中有几名相当优秀的摄影记者成功实现了转型,原有的专职流媒体记者更是推出了相当优秀的“行走武广线”专辑。美编的加入、flash动画的应用以及多媒体的包装,流媒体产品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提升。截至今年6月,平均每月生产音视频产品400分钟,有些视频的点击量达到数十万。 技术培训。2010年3月,南都设立全媒体首席培训专职人员,推动全媒体系列培训。2011年8月,我们邀请美国西北大学克拉克和Media Strom网站CEO布赖恩·斯通(Brian Storm)给视觉中心进行流媒体前后期制作的相关培训,12月,视觉中心摄影记者胡可介绍全景360多媒体图片制作经验。培训不是要把所有记者都培养成全能型记者,而是补齐团队中的数字产品生产类型人才,使整个团队具备全媒体生产经营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培养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会成为大家工作的永动机。摄影记者的全媒体转型,主要是靠8小时以外的时间,这个阶段是相当煎熬的。 沟通发布。南都网和奥一网是视觉中心流媒体产品的主要发布平台,从2009年9月开始,视觉中心产品有了专门的栏目,在奥一网的支持下,视觉中心产品开始使用双LOGO,此后,由视觉中心提出的全景360多媒体图片制作计划从当年10月开始研究,在澳门回归10周年报道时便得到了全面应用,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南都网专门开辟了国内纸媒体中的独家全景图片多媒体应用——南都新闻360,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基本做到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补和立体传播最大化。在2010年年初的海地地震报道中,我们派出的两名摄影记者除完成向平面媒体供稿外,同时制作上线了5期流媒体节目(《航拍海地》、《午夜枪声》、《we need help》、《中国医疗队进驻太子港》和《偷窃 枪击》)以及360全景展示图片5张。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靠单个产品的销售,不会带来实际的收益,只有固定栏目,固定时段,才会有议价权及固定收益。 现在,音视频制作部分为新闻组与娱乐组两大类,以原创观点型娱乐视频为定位的《花港观娱》已经实现固定栏目以及固定时段。《花港观娱》的团队由娱乐新闻部与音视频制作部联合组成,娱乐新闻部采编人员除了向报纸提供内容外,还负责向《花港观娱》提供素材。目前,珠江电影频道已于南方都市报签署合作协议,《南都视点·花港观娱》自去年11月6日起在珠江电影频道每周固定日期和时段播出,成为南方都市报打造全媒体产品线的一个成功案例。 摸索中前行 上手容易,做好难。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新闻现场如何兼顾静态与动态新闻的拍摄?一线记者的心得,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最大的体会就是前期素材采集的重要性。素材包括三种形态:图片、视频和音效。图片采集方面,我不再只关注瞬间,而是将眼界放宽。比如连续的动态画面组合,比如故事中涉及的细节信息,比如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比如一切对主题有辅助叙述作用的环境……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制作的《苦涩的孝道》。这个作品来自一次突发新闻采访。经过一天的拍摄,基本的图片框架已经建立。但采访后发现,缺少很多声音和视频元素。于是,我又数次前往那个城中村,补充视频、声音、环境图像等元素。 随着流媒体制作的开展,也存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等待解决。 众多器材携带不便。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流媒体采集和制作所需要的器材明显增加了。进入多媒体时代,我的日常新闻采访装备包括5D Mark II相机和5D Mark III相机各一部、两支常规镜头,至少一只闪光灯,便携型持续光源、独脚架或三脚架、垂直取景器、一只强指向性麦克和一部专业录音机。带到新闻现场已属不易。 制作时间比较尴尬。通常,晚上六七点发完纸面图片稿件,为了赶时效,必须立刻投入制作当天事件的多媒体稿件。制作时间至少有一半是花在素材的整理阶段。这些工作有个前提——必须保证自己拥有一部可以完成流媒体制作的电脑——通常配置不能不高——也许为了实现这样的条件我还要在必要的时候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记得我制作《苦涩的孝道》是从晚上开始的,输出并传回本部是第二天凌晨6:30,两个小时后,需要全天进行的“999结婚高潮”采访又开始了,当天,我完成了整版新闻《爱上身》的拍摄,并一直工作到当晚11:30左右,制作了另一部流媒体新闻《I LOVE YOU》。就这样,我不经意间持续工作了40个小时,中间只睡了两个小时。另外,流媒体新闻的出现是迎合互联网媒体的需要而出现的,互联网对新闻的要求是速度和信息量,我们的信息量足够,可是由于工作的时间太紧,造成流媒体作品上传之后似乎与报纸同步了(报纸本来就是在时效方面落后于网络的媒体形式),这也是比较尴尬的方面。 图片、视频难以取舍。按照每月4条多媒体新闻的任务要求,任何一个制作流媒体新闻的采访机会和题材都不愿放弃。但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是素材的采集过程中,存在图片与视频取舍的两难境况——对于一个关键的瞬间,一个摄影记者必须在图片和视频中作出选择——这是相当艰难的过程,在报纸仍然为整个报系主要传播手段和盈利模式的前提下,我只能选择图片。 接收稿件时间问题。摄影记者由于双重任务在身,流媒体制作完成时间多在凌晨,从完成到中午这段时间,往往是编辑休息的时间段,无法电话沟通,有时就无法正常收发流媒体稿件。这是个以人为本的问题,需要有更好的条例和人性化的守则来制定流媒体稿件上传发布的工作流程。” ——摘编自记者刘可的流媒体工作总结 全媒体环境下,视觉记者的工作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单纯的视频记录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视频产品生产,因此,“一手相机、一手DV”的工作模式并不值得提倡,那只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从目前南都视觉记者的工作看,2011年4月音视频制作部正式成立以来,专业的视频拍摄和图片摄影被分离——音视频制作部负责视频,摄影部负责摄影。这样的分工能更好地促进视觉工作的全面进展。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工作分工严格限制了。在新闻产品制作中,摄影记者同样存在着拍摄视频的可能。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当中,我们通常派出视频记者和摄影记者同时参加,摄影记者的照片同样会成为全媒体产品制作的有效素材。而在一般的新闻采访中,摄影记者虽仍然围绕图片工作,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视频拍摄,所得到的视频素材,则由音视频制作部的后期编辑进行消化和整合,形成全媒体产品所需要的素材,甚至成片。 旁观同仁,在媒体转型这块,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法国解放报等,都是摄影部记者转型为数字化时代全能型视觉记者的成功案例。由于现在技术的进步,相机既可以拍照片,也可以拍高清视频,而摄影记者训练有素,拍视频只需要技术的过渡。 2010年,我把南都的流媒体实践定义为“南都流媒体元年”,2011年,音视频制作部的建构使得南都全媒体框架下的流媒体实践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无论未来媒体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优质新闻资源和训练有素的全能型记者。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