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 我的家乡变化大 | |||
煤炭资讯网 | 2012-1-9 10:49:22散文荟萃 | ||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谁不说俺家乡美!”喝着家乡水长大的我,对以前的“马达驼”——我的家乡,却不曾有过这样的自豪感。12岁时,我离开了家乡到父亲工作之地巡场煤矿子弟校读初中,后来我在读学习期间,同学和我一起,经过30公里的崎岖山路到家乡玩过后,都大惊小怪的说:“你们家乡山路难走,茅房难住,乡街极短,但山青水秀”说得我脸都红了,他们却往返多次和我一道回到家乡,因为这里是一个钓鱼的好去处。
家乡,孕育着我的祖辈乡亲,目前大多数亲戚还在家乡周边,因怀有浓重的思乡情结,每年总要回一次老家。两年前,因工作及锁事实在抽不开身,在今年严冬时节,我利用元旦休假再次回到家乡。仅仅两年,家乡变化之快、之大,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听母亲说家乡修上了马路,那个心旷神怡,嘿,我正拿到了驾驶证,借上高中同学的美人豹红色跑车,步行需要三个小时的路程,用着不老道的驾驶经验,也仅用了不足一个小时,就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家乡。从巡场主城区出发,通过洞底、龙头、铜锣、干树子到了家乡的井江乡街道,汽车一直行驶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而且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路两侧整齐多样的竹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有的浓绿,有的嫩黄,远处,则是绿油油的油菜地或果园。这样的环境让我一路心里舒畅。回家路上,我还高兴的发现,车子前行不多远,路旁就会有醒目的牌子,写明不同方向路段的名称、里程。由此不难想象,家乡已经形成遍布城乡、纵横交错的密集路网。和前些年相比,无论路网密度,还是路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沿街而下,又沿坡而上,进了我家乡所在的村社马达村,这个村社因“马达驼”水库而命名,一村八社,而我土生土长在最坡顶的马达六社。此时的村道路宽只有2.5米,坡道和弯道奇多奇险,我的车不敢继续前行,毕竟我是驾驶实习生。这时由我弟接过车继续前行,我坐入副驾,映入眼帘的,多是修建一新的双层楼房,不少人家还建有别具特色的门楼,美观、气派。村中一尺宽,悬吊在水库悬崖上的泥土路已成硬化路面,雨天走路鞋上不再沾泥了,大风起伏时不怕被风卷入河中了,摩托车、面包车在路上穿梭而过。尤为可喜的是,街道通往村庄扩延的地方,还建起商住小区,那个劲呀,通过了解,才知道宜叙公路将从乡街穿插而过,太平至花滩公路等正在紧张筹建中,而五年规划中,长宁至太平将修建成快速通道,驱车仅需10分钟。继续前行,依次是我就读过的井江乡中心小学校和新建的井江中学,形成了非常规整的教学楼和操场。晚饭后,不少人正来这里活动,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休闲生活。这些景象,让我强烈感觉到家乡确实富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高了。 科技搭起致富台,文明唱响幸福歌。当我和乡政府一位朋友交流时,领悟到了家乡人抓经济建设卓有成效,抓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声有色。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家乡要脱贫,教育必先行。家乡人特别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视教育,不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运用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他们把修路作为惠民政策,认识到了“要得富,先修路”的硬道理,各个村社的村民正在如火如荼挖掘着,为美好的新农村而奋斗。 当初的家乡,我父亲在矿区从事采煤工作,而母亲在家乡带着我子妹三人,就拿挑水来讲,挑一担水就得来回一个小时,遇到天干时节,还得四处寻水,一去或许就是半天,更不谈考虑水质问题了。而今,打井、钻探、政府不但为村民解决用水问题,同时也考虑着水质问题,一座10米之深的水库全部放干,重新建筑加固,此举将彻底消除乡亲们对用水的担忧。 我虽然少小离家定居珙县,但乡情依依,牵挂家乡,分享着乡亲们的喜悦和幸福,由衷地为为蜀乡竹海长宁太平(长宁县井江乡)的发展而喝彩,我想,今后我今后每年至少也要回家一次看看,看看新的发展,新的变迁,家乡新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