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文学“三剑客”:煤炭行业和工业题材文学的新现象 | |||
煤炭资讯网 | 2011-9-21 15:58:29散文荟萃 | ||
我和陕煤结缘,最早源于路遥在陕煤下属单位铜川矿务局鸭口矿体验生活,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平凡的世界》,一直想去看看那个陌生的熟悉地方,后来我自己多次到陕煤的煤矿参观调研,深为煤矿工人的辛苦而感动,心里一直想着能为煤炭工人写点什么,但是回来以后,总是事务缠身,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实现,直到我发现陕煤化集团的三位作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这不正是我正在寻找的题材和人物吗?他们就是这个行业的人,他们最了解煤矿,他们的大半生都在煤炭行业里摸打滚爬,我写哪里有他们写得生动、精彩呢?还是鼓励他们多写,写出好作品,才是对煤炭行业文学创作最大的支持。 我多次去铜川矿务局,和杨智华很熟,他是一个热爱文学的老同志,年龄比我还大一些,我一直拿他当个老大哥,我为他的文学才华而赞叹,更为他几十年来扎根煤矿、服务煤矿、建设煤矿而佩服,他长期从事煤矿编辑和文学创作,甘当一个小人物,但在文学创作这个领域,他却丝毫不会松气,他心里或许还有更大的目标,只是他的平台很小,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叫杨智华的同志在陕西铜川的一个煤矿搞着文学的“大事”。说起来,他算是和路遥很熟的一个人,路遥在鸭口矿体验生活的时候,经常就和老杨在一起吃饭、聊天,路遥的很多想法都愿意跟他说,他们在铜川的关系就像兄弟一样,对于路遥的早年英逝,老杨失声痛哭,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他人无法理解和无法知道的,就连我也是只知道皮毛而已。 说起老杨的作品,他一出手就是大部头,这跟他瘦弱的人相比,总让我感觉到是否是这些大部头消耗了他太多的体力,他现在还在写一个长篇小说的“三部曲”,这让人不由而生敬畏,为什么呢?我省文学创作一直以农村题材为主,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家,但是尤为缺乏工业题材的作品,在我省跨越发展的今天,工业已占全省经济第一位,工业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最大,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省工业文艺和文学创作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个别作家和个别作品的出现难以形成一个阵容,为此,当我发现陕煤“文学三剑客”的时候,我想,不是我省缺少这样的作者和作品,而是我们缺乏发现各个行业重点作者的眼光,或者是我们作协也没有深入下去,到企业去了解一个行业的创作阵容,给他们提供一些更好的发展平台,但是一旦我们发现了,我们就要大力推出这些优秀作者,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成祥同志的新闻作品很多,我也经常能看到,但他的报告文学写得更好。他是一个在煤矿一线干了十年的煤矿作家,是完全出身于煤矿并投身煤炭事业的作家。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对煤炭行业的热爱、对矿工兄弟的感情,以及对整个煤炭事业的忠诚。他的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人物血肉饱满、情感丰富,思想内容实在,作品中善恶、爱憎分明,充分体现了文格就是人格这句话。他的最新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涅槃,沉浮中的陕西煤老板》其深度、广度和力度都让人敬佩,但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创作时的态度,这部作品内容涵盖十分广泛,而他却没有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敷衍了事。为了取得第一手素材,他经常深入全国各个煤炭产地,不断挖掘黑金题材,在作品的广角镜头锁定的煤炭资源丰富的晋、秦、内蒙“黑三角”地域,更是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用真实的笔触把详实的数据报告给读者,敏锐地揭示了小煤窑的原貌,鲜活的勾勒出了曾左右全国煤炭市场走势的煤老板群体的面目,并阐述了他对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开发、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在《中国作家》连载后,反响特别大,人们首次对煤老板有了立体的认识,煤老板们以环境和后世子孙的饭碗为代价,对煤炭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只能富裕一小部分人,而众多的矿区农民,只能继续品尝拿走了金钱、掠走了资源的煤老板们所留下的苦果,沦为“矿区难民”。这让我想起了国家近年来关闭小煤窑、小煤矿的力度不断加大,原因就是国家已经看到了小煤窑、小煤矿对生态造成的威胁和对矿工生命的践踏。我借用一个评论家的话说,“王成祥先生是一个文学的朝圣者,他在煤矿井下干了十多年,生命中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煤矿,其血质流淌着煤炭的元素,煤炭的符号镌印岁月,这是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我想,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家,值得尊重和尊敬,不仅煤炭行业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作家,我们中国也需要这样敢于直面现实的作家。 张春喜同志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煤炭行业作家,对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很感兴趣,也有大量作品发表。他是我省至今唯一的一个“文学保送生”,那是在1990年,我省六位著名作家贾平凹、路遥、杜鹏程、胡采、李若冰、白描联名推荐上的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研究生,任课教师全都是毕业于欧美名牌大学的博士、教授,经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学习,他在文学评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已在理论期刊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评论作品十多篇,并获得了煤炭行业“乌金文学奖”,在我省煤炭行业和工业领域也不多见。 我还是想重点谈一下他的文学创作,他从初中就开始发表作品,高中毕业被文学特招保送上大学,这在当时是我省破天荒的一件事,姑且不谈一个中学生的作品会有多大影响,单凭这个事件就能说明他才华出众,以及我省文学大家对他创作的肯定。通过大学的系统学习后,他最后还是确定了自己的创作路线是以工农为主,这是他出身农家,工作在企业的原因,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写一行,这就是我们陕西人对事业和爱好的双重执着。他写农民、写农民工、写矿工,写的都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他的感情还深深的系在关中大地上,关注着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关注着他们的人生和命运,这一份阶级感情也十分难得。 他曾经在北京工作过十五年,在央企和清华大学工作过,但文学理想使他放弃了那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关中大地,陕西,这个他生命中的一方热土,是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这好像是陕西作家共同的一个现象,在陕西的不愿离开,离开的最终又回来了,这种现象相当普遍,难道这种纠结的陕西情节,就是陕西文学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源吗? 我在陕煤参观调研期间,深深的感到,煤矿人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煤矿工人的艰苦是其他行业不能比的,单就是常年不见天日这一项,就比其他行业要辛苦,甚至是痛苦,当然,煤炭行业的危险系数也大一些,这是个事实。因此,我就特别关注这些为社会采掘光和热的人群,也不由自主地对煤炭人尤其是煤炭行业的作家倍加关注,他们常年在基层为煤炭行业和煤炭人讴歌、呐喊,关注最基层的矿工的生活、命运和人生,他们在这一领域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来自矿山,本身就是矿工群体的一员,代表煤炭行业的声音,这种声音和煤炭一样瓷实、闪亮,他们的作品具有煤一样的品质,遇火就会燃烧,他们的人生就在盗火与自燃之间不断加力,不断创造新的人生、新的高度,因为他们生来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而是要像煤一样,向人间奉献自己的青春、才智和思想。 我关注煤炭行业作家,是因为我也想做一名“采煤工”,我希望挖掘出煤炭行业像陕煤“三剑客”这样的煤矿作家,他们就是我要挖的“煤”,我作为作协的一名工作者,有义务发现行业和基层作者,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
陕西煤炭行业文学“三剑客”现象的出现,是我省煤炭行业的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也是工业题材写作的一大发现,对我省行业和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我真心希望,陕西文学能以此为契机,发现和扶持一批行业和工业题材作家,推出一批好作品,补上我省在这方面的短板,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一个新的形象,为我省文学创作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陕西文学界》杂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