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峰;开滦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启示意义 | |||
煤炭资讯网 | 2011-8-4 10:46:39领导访谈 | ||
敏锐的战略思维与高度的文化自觉是现代企业应有的两条基本素质
——开滦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启示意义 贾春峰 《企业文化通讯》编辑部给我送来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同志的文章《重塑企业文化,推动战略转型,谱写百年开滦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要我做个点评。我一向认为,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靠企业实践的创造和企业家们的精心提炼与理论概括。作为一名学者,我对学者概念的理解,第一是学习者,第二是研究者。通过这篇文章,不仅是我初步了解了历史的开滦和今天的开滦,而且看到了企业领导者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的深层理性思考。读罢文章,颇有感触,今日开滦的转型跨越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这里,仅说以下三点个人感想式的思考。 一、敏锐的战略思维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当属于现代企业家的素质范畴,是现代企业家必备的两条基本素质。 在我们的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和企业文化界,对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素质的专题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1999年6月,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一本书《企业力》。在这本书中,我曾列举过我们国内学者关于企业家应具备3种、4种、5种或更多素质的说法,也列举过日本、美国学者和美国企业家管理协会的说法。自那以后时间过去了十年,从许多的创新发展中、特别是从今日开滦领导的这篇文章中,加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公司治理结构所起的反思,我想重提这个问题。开滦领导的这篇文章,充满着企业家对企业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战略观察、战略思考、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同时,又有可贵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认知和行动。这是不是体现了现代企业家应当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呢?我看,这是值得我们重视、深思和总结的。 为什么要重视战略研究、要有战略眼光?为什么要把战略思维列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呢?因为企业战略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具有方向性、纲领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根本意义。根据国外对企业家时间分配的调研资料,企业领导者共在战略研究和战略思考的时间,要占到全部工作时间的50%左右。一位著名未来学者认为,“对于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如同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因此,必须随时注视经营环境的变化,寻找可能出现的战略脱节的信号,并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善于把握企业战略的主动权,去争取和赢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正因为企业战略所起的重要性,1999年9月召开的中共15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议,首次在中共中央的重要文献中明确提出,“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时间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营销战略,应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在我看到的以往有关企业家素质的著述中,一般不大讲战略思维问题,至于“文化自觉”,可以说都没有提及。为什么在企业家素质中要讲“文化自觉”呢?因为企业家有没有这个“文化自觉”是不大一样的。开滦集团的新发展和众多企业的实践都告诉我们,企业领导人有“文化自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践行“文化管理”,这是一种远见卓识。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显著、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建设是基业长青、企业长寿之道。企业文化力是企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在企业发展中战略与文化相辅相成,“合则齐美、离则两伤”。 多年以来,在企业文化界曾有过战略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争议,出现过战略与文化谁决定谁、谁先谁后的不同意见。我曾经帮助一位青年学者写过一篇《论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论文,回答过这个问题,认为“战略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一致的关系。” 开滦集团领导的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战略、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明确提出,“战略与成功需要文化与战略高度匹配、一体化运作。战略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定、调整和推进战略的本身就是文化创新与重塑的过程。战略,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缺少精神与灵魂,企业很难长久发展。文化,如果没有战略的引导,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乏目标和追求,动力很难持久。”这段话指示了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内在关系。我看这是开滦集团创新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对于战略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如果用一句古话来形容,那就是:“合则齐美、离则两伤”。 三、在战略转型中重塑企业文化是一个领导力与执行力并举、知行相统一的系统工程。 这里包括,确认企业文化实践和理论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创新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僵滞凝固的体系。开滦集团领导讲要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开放的大文化观,这个见识很重要。有了这样的企业文化观,就会把企业战略转型中的文化重塑看作是理论正确、合乎企业文化发展规律的事情,从而富有成效地在百年开滦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这里包括,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解决好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企业扩张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和战略发展中的文化支持问题,还要处理好集团文化与下层单位(公司)文化的关系,做到统一性(在开滦集团是否统一)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母子文化之间既不能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又不能搞成上下一般粗,既要有统一性,又要保持下属单位(公司)文化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创新活力。 这里包括,建设战略支持型(有的叫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要抓住进行文化重塑和整合的着力点和关键要素。开滦集团以战略蓝图为导向,提出了“基业长青、员工幸福”的共同愿景;重塑形成了“举力尽责、强企富民”的核心价值观;把原来的战略目标“做精做强”调整为“做大做强”;确定了“说了算、定了干、落实责任抓兑现”的执行理念。这些精神理念的提出和重塑,紧贴战略、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简明扼要,做到了“四好”: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让人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懂,易于入耳入脑入心,倍增奋进的力量。 这里包括,在重塑整合中高度重视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块内容是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这两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弱。没有价值理念,就失去灵魂,谈不上是企业文化,但也不能把企业文化搞成失去行为准则的若干精神理念口号的简单汇编。价值理念必须为广大员工确认、信奉、认同和实践。没有行为文化,价值理念就难以“落地”,就不能转化为员工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习惯,也就不能进而化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开滦的这篇文章说得好:“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提出了怎样先进的理念,更在于员工的行为是否发生了根本的积极的变化,在于员工的潜能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文章还说,“开滦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煤炭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实践主体是全体员工,只有把经营管理者的亲自倡导、身体力行,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企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这里体现了企业家文化与员工文化、领导力与执行力、理念文化与行为文化、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近日,我重读《实践论》,心想:毛主席为什么在开头和结语都讲到知行关系问题呢?大概是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思想史上知行关系一直争论不休。知与行的关系常常会呈现许多不同的状态,知行可以是统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甚至相排斥的。说开滦的文化重塑得好,好在哪里呢?其中有一个根本之点,就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我没有去过开滦集团。以上所言,随想而发,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对百年开滦当前正在进行的创新壮举做全面评述,而只能是作为学者的几点个人感想式的读后感言。祝愿开滦集团蒸蒸日上,开发文化力,再造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