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李顺海:我的父亲

煤炭资讯网 2011-8-22 7:07:49散文荟萃
我的父亲退休不觉已有二十五个年头了,如今他已成了年近八旬的耄耋老人。无情的岁月在他那枯瘦的额头上烙下了许多深深的印痕,那一道道弯长的印痕,就像梯田上的田埂一样,每道都记录着他人生几十年的苍桑阅历。从他那枯槁的躯体和脸部的褶皱来看,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俊俏脸庞的影子。时常看着父亲拖着病体、药罐相随,时而饭不思、菜不想的样子,做儿女的我们不由然怜悯、酸楚涌上心头。辛劳一生的父亲,是一个既能吃苦耐劳又节俭的人。年轻时曾经参加过六枝局的史建。他一身经历过很多磨难,几十年的风霜雪雨,一路走到今天,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时常听父亲讲他们到六枝局来搞煤田创业那会儿的艰难岁月。有很多人为了建设需要,从百里、千里四面八方来到六枝。怀揣着一颗红心献给党的赤诚之心,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在六枝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普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为六枝局今天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今有许多同父亲一起工作、生活过的矿工老前辈们已相距作古。父亲已走到了他人生的幕年。在六枝局的史建大军中,父亲虽算不上是什么领军人物,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工人。但他确是当时史建初期为数不多的见证人,是那一个时代工人的缩影。透过父亲,让我们窥视到在那特殊年代,有那么一个群体,是他们艰辛的创业劳作,开一代先河,为创建六枝局的发展殿定了坚实基础。有他们,才有今天几万人的大集团。
1958年,大跃进的强劲东风吹沸大地,国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力非常薄弱,党中央号召,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搞基础设施建设。六枝局就在这困难时期,顶着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硬上的马。尽管当时困难重重,工作十分艰苦,工人们的激情还是很高昂,工作中不谈条件,不为酬劳,时常加班加点搞突击,大家抱着不完成任务不罢休的思想。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我父亲们这些创业者更近一步了解,我把父亲讲给我的一些他经历的事写下来,以飨读者,让大家多了解他们这代人,算是给他老人和前辈们一点慰藉。
我父亲命运坎坷,只上过3年学,8岁就失去双亲,弟兄4个,他排行老二,当时所幸还有一位年轻善良的继祖母,她又当爹又当娘,夜深人静还一个人舂米去卖供大伯、父亲和两个叔叔念书。把和她根本没有血缘的父亲们4兄弟拉扯成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来讲,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虽意识不到知识是什么,又在家背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离不弃,如释重负地撑起这个残缺破碎的家,实在不敢想象,她那善良、无畏的牺牲精神来源于什么?她给我们晚辈树立了一面旗帜,继祖母在我们家人心中永远高大。她的精神同时在家乡一直传为佳话。
由于当时条件所制,伯父和两个小叔上学念书,十五岁的父亲只有放弃读书的念头,跟随继祖母下地干农活。从小父亲就养成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十几岁的人,犁牛打耙样样农活都能干。心灵手巧的父亲忙完农活编箩筐、打簸箕、挑材火卖来贴补家用,是一家人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者。
53年前,正是上世纪的1958年,党中央一声令下,开发六盘水煤田的序幕刚拉开,为了国家建设需要,正当年轻力壮的父亲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和眷恋,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我的母亲和两个正在嗷嗷待哺的小姐姐,还有我的继祖母和叔伯们,孤身一人来到六枝煤田建设指挥部,成了六枝凉水井煤矿战线上的一名先驱采煤工人。
当时的六枝局上至凉水井矿,下至黄桶木岗矿的40余公里战线,起沸连绵的大山脉、这一带人烟稀少,是一个穷山僻壤的山沟沟,没有铁路,只有一条窄小弯曲而凸凹不平、顺山谷延伸的毛公路,没有公汽,人们出行靠结伴徒步。野狗、野猪、豺狼时常出没。在矿建期间,当时环境特别恶劣,下井上来全身都是汗夹着黑黑的一层煤,没有澡塘洗澡,只好打盆水随便洗洗身子,又没有肥皂和洗衣粉之类的洗涤东西。有时还连一盆清水都洗不上,吃的用的有时是浑浊的污水,生活单调乏味,劳累一天,吃了饭就合衣而睡了,没有多余的换洗衣服,有些工人上班下班全都一身衣服。一部分工人大冬天还穿草鞋、打赤脚 ,天寒地冻只有一套打补丁的衣裤,所幸大家都年轻,抵抗力强。没有宿舍,就自己上山砍树木割草盖房舍。睡窝棚、盖稻草。头顶青天、脚踏荒野、风餐露宿,吃的老麦、豆子、包谷、洋芋、野菜,时常还吃不饱,吃上一顿饱饭、肉类的食品恐怕要过年的时候了,凭时只是一种奢望。 冬天忍受寒冻,夏天饱受蚊虫叮咬…….
创业难,难于机械化效率低下,煤矿采煤技术十分落后,没钢材、水泥,井下一切支护全都靠工人们从山上自己砍来的杂木和树枝来支护。井下条件简陋危险,连炮采都无法满足,遇到坚硬的矸石层,没有炸药、雷管爆破,只能用钢钎大锤一点一点敲击打碎来抬。采煤用镐挖、锹铲、箩筐背、撮箕挑、人工抬,每天工人们上班泥一把水一把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况且累一天下来饭都吃不饱,拿不到养家服口的钱,很多工人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恶劣的环境和受饥挨饿,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吃不了这份苦当了逃兵。其实我父亲当时要跑了不干的话回老家更合适,因家里处处需要他,可以讲是一家的顶梁柱,但生性好强的父亲,他认准的路九头牛也拉不回,他说,既然选择煤矿这行职业,就好好干,当逃兵让人看不起,要干就干出点明堂来。他说到办到,在工作中处处积极主动,表现突出,不久就先后担任采煤队的大班长、排长、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当时矿上急需培养一批懂专业知识的骨干分子。随着条件的改善,1963、64年,领导先后派他前往上海、抚顺去学习。在学习期间,父亲深知自己文化底子薄,过去没条件上学,有这么好的机会国家出钱去学习,他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的希望和重托,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上吸收营养。在外开阔了视野,回矿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基层骨干分子的积极作用。工作上起得一些成绩,他不自满,工余时间还仍然自学科学文化和煤矿专业知识,他所带的班组、经常连续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先后多次受到矿和局表彰。矿广播也常宣传他,并给他破格晋升两级工资,这也是对他成绩的肯定。
1965年一次冒顶事故,他不顾个人安危指挥工友拆离现场,躲闪不及,被顶板掉下的煤块砸断五匹肋骨,造成腹腔内大出血,伤势严重,经医院急时抢救医治,得以脱离危险,住院期间,一直胸部箍着一个钢罩,肋骨上还用螺丝固定了多块不锈钢板,睡觉只能坐着睡,吃渴拉杂都在病床上靠人侍候,受尽了伤痛的折磨。半年后,病情稍有好转,拆下胸部钢罩,他就按捺不住,缠着医生要求出院,尽管伤处有些症痛,不算痊愈,但他没听医生的话,按医生要求,三年内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可他还是不听医生的叮嘱,体内还有没拆下的钢板他的身影又重新出现在采煤一线和工友们战斗在一起。
正当年富力强的父亲在工作上起得一点成绩,还想多为矿山作点贡献的时候,也得到领导的赏识,正准备培养他入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关键时刻。1966年史无前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大地,从中央到地方,很多转战南北,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老革命、科技人材、知识分子们被纠出来批斗,全都打成反革命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自学成材的被打成白专道路的当前派,工人闹罢工、学生闹罢课,到处都张贴着“打倒……”的标语、大字报满天飞,真可谓“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工、农、商、学、兵全都卷入到文化革命的洪流中。六枝这个矿山角落也不甘落后,上至局、矿领导、队部负责人,下到最基屋的工人都揪出不少反革命、臭老久。作为我父亲这样一个在生产一线、勤勤恳恳的骨干分子也没能幸免一难,被造反派们把他打成有野心的反革命。派调查组到老家调查他的历史,结果继祖母也是有历史问是的地主分子,因土改时调查己故的爷爷过去留下的田地多而使整个家庭定为地主,继祖母理所当然成了地主婆,我父亲是地主的儿子,都是一丘之貉的,也是“革命”专政的对象,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好好接受改造教育,每天上下班都做到早请示晚汇报,上班有人监视,怕他搞破坏。他背负着家庭成分的枷锁,工作的积极性受创,人格受辱,没办法施展自已的能力。到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己澄清他的冤屈。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矿领导并没有忘记我父亲,可当时他已年近半百,且旧伤时常复发,还有在井下饱一顿饿一顿,潮湿的井下环境落下几十年久治不愈的胃溃疡和风湿病。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准备调他到地面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可他仍然坚持每天下井干活,把过去体积累的一些知识告知年轻的一代煤矿工人。由于身体原因,迫于无奈,1986年,54岁的父亲提前退休一年在家养病。
至今谈起父京年轻时在煤矿工作时的一些往事,他还有很多遗憾。当又提到他当年带领工人们在井下挥汗如雨的情景,他又是那样的豪情满怀。


本网通讯员:玉舍煤业公司李顺海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