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经山财曾有“交集”但“母子说”系谣传 | |||
煤炭资讯网 | 2011-7-7 7:46:27煤矿院校 | ||
7月4日,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正式被撤销建制,两校合并的成功无疑是众望所归。而且,在很多人看来,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是存在某种渊源的。“听说山东财政学院是从山东经济学院分出去的,现在又合并在一起,算是‘分久必合’了。”有读者推测道。如今两校合并既成事实,曾经传言中的两校关系,历史真实又如何呢?记者 徐玉芹 实习生 姜雪 一“财”一“经” 两校本一家? 在很多不了解两校历史的读者眼里,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原本就是“一家人”,同为早期“山东财经学院”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名字中,一个带“财”,一个带“经”。但这种猜测被原山东经济学院校史办主任耿金波当即否认。“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真的没有传说中的那种关系。”耿金波笑着告诉记者。 耿金波说,山东经济学院前身为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1953年,山东财经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育资源留在山东。1958年,在整合原山东财经学院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合并山东省供销、商业、粮食、财政、银行等五个专业干部学校,重新组建山东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改为山东省财贸干校。1978年,山东财经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而山东财政学院是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始建于1986年。 “母子关系说” 系以讹传讹? 那么,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具有某种渊源的传说难道仅仅是推测?对此,耿金波说他并不掌握相关资料。不过,有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的关系并非空穴来风,但绝不是外界推测的“母子关系”。 知情人透露,尽管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但该项目的运行始于1985年。当时财政部决定建设第六所直属大学,但没有定在山东。在时任山东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的大力争取下,最终确定在济南建校。山东财政学院在建校同时开始招生。当时新建学校很多,教育部审批较慢,财政部决定一边申请一边上课。直到1987年,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上到大三,山东财政学院才获得教育部学位授予权。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招生时,山东财政学院是以山东经济学院财政分院名义进行招生和对外宣传的。而这,就是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历史上的唯一联系。 除此之外,两所学校的最大联系也就是同为山东省省属财经类高校。两所学校都是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80%的专业基本重合。 山东财经大学(筹)与国内部分财经类院校实力比较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筹(筹) 中央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占地面积 4002亩 2066亩 6068亩 1397亩 747亩 2260亩 老校区 580亩 600亩 新校区 3422亩 1466亩 全日制在校生 1.9万人 1.5万人 3.4万人 1.2万人 1.3万人 3万人 专任教师 1076人 768人 1844人 924人 990人 1395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 467人 384人 871人 552人 530人 652人 拥有博士学位 265人 174人 439人 547人 429人 338人 博士生导师 9人 13人 22人 53人 不明 53人 硕士生导师 160人 188人 348人 425人 323人 图书馆藏书 189万册(纸质) 123万册(纸质) 312万册(纸质) 242.11万册(含电子) 136万册(纸质) 310万册(含电子) 二级学院 16个 14个 未知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个 6个 未知 总64个 6个 13个 另有10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7个 39个 未知 74 83个 本科专业 48个 43个 未知 41个 37个 48个 “泰山学者”特聘岗位 2个(企业管理学科和会计学) 2个(财政学和金融学) 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 3个(在建) 总25个 4个 4个 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 44个 24 博士后流动站 3个 3个 4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不明) 3个 两校合并 1+1>2 无论两所学校之前是否有关系,从7月4日起,两所学校已经脱不了干系——合并筹建山东财经大学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日,山东财经大学(筹)领导干部会议召开,新任领导班子到任,这标志着山东财经大学(筹)正式起航。 原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元一直是两校合并的忠实拥趸。他认为,两校合并必然会产生1+1>2的加乘效果。“两所学校同为财经类院校,又同在省会城市,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区分布等方面都很相近,但由于各自独立办学、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各自的综合实力不够强,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全国高水平财经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制约了两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张志元说,通过两校合并,实现强强联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两校的博士授予单位和学院升大学的问题,也能够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试点、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问题,有效提升学校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不合校,缺乏博士点,连高层次人才都吸引不进来,又谈何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呢?”耿金波一语点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