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凯:瞻仰周公馆 | |||
煤炭资讯网 | 2011-5-6 11:10:25散文荟萃 | ||
作者单位: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我沿着重庆市区中山四路一直走到东端的尽头,就看到了那座临江而建的小楼。这座抹着灰泥外墙,怎么看都是那样平常的三层木制小楼,就是名震遐迩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周恩来在重庆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中共南方局组织也秘密地设在这里。当时,无论在中国人眼中或是外国人眼里,这里都是极富神秘和吸引人的地方。七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改变了周围的一切,但这座小楼却完好地矗立在这里,散发着红色的记忆。 七十多年前,在日本侵略,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与日寇进行殊死抗争。但国民党对此心存戒蒂,两党既联合又斗争,局势十分复杂。周公馆的内外环境就是这种复杂局面的真实反应。当时周公馆大门斜对面是国民党宪兵19队驻地,位于周公馆西边百米处就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住处,进出公馆人员经常处于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盯梢之下。周公馆外面是独特的“左邻右舍”,其内部租住房屋也十分复杂有趣。早在共产党租用该栋楼房之前,二楼的西侧和前院底楼的几间房就已租给了国民党人居住。共产党人租用的是一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屋。一楼有围墙相隔,二楼与三楼各有专用楼梯,这样共产党人与国民党人同居一栋楼,但“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时任共产党代表、国民政府参政员,住于此地的董必武,解放后重返旧地,回首往事吟诗曰: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三打维支”是英语“夹心面包”译文)可谓周公馆当时环境的绝妙写照。 走进周公馆,立刻置身于浓浓的历史氛围之中,每层楼每间房都散发着历史的味道。一楼主要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办公室、会客室和其他工作人员室。二楼是董必武办公室以及工作人员室。三楼主要是叶剑英办公室,还有林彪、王若飞在渝期间,也常住在这里。中共南方局的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均设在各楼。馆内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简陋,领导人员的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工作人员的住处在两张条凳上放上一块木板就是床了。会客室以及用餐室就是一张桌,几个木凳。 我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办公室兼卧室前久久驻足观看。一间二十多平米的屋内,靠里墙摆着一张木床,朝东和向南各有一张办公桌,除此还有一把藤靠椅和一个竹书柜。就是在这简陋、复杂、险恶的环境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生命中黄金时期的八年岁月,为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惮精竭虑,呕心沥血。我崇敬地看着七十多年前这里真实的一切,在默默的瞻仰中,时空似乎已回转。我仿佛看到周恩来在这里会见各界人士,柳亚子、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章伯钧等人分明就围坐在他身边,他用那富有亲和力的乡音宣讲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我仿佛看到他在这里与董老、叶帅等领导人一起研究对敌方略,议论风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仿佛看到他面对“皖南事件”拍案而起,奋笔疾书“千古奇怨,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啊!在那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惧艰险,八年如一日,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这里。这里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战斗堡垒,就是一盏鼓舞人民大众走向抗战胜利的灯塔。 走出周公馆,面前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旁边的座椅上有一些老人在闲适的休息,几个幼童在老人身边嬉戏。穿越了岁月时空,远离了硝烟战场,一切是那样的恬静祥和。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周恩来的青铜塑像。我默默地走近他,静静地注视着他。他好像刚从周公馆走来,是那样步履匆匆,为人民大众而奔走,又是那样从容不迫,充满着坚定的信念。静静地,静静地,我分明听见了他脚步的回音,这回音回荡在恬静祥和的广场上,永远激荡在中国革命历史征程的岁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