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訾世伟 会议新闻关系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更关系到电视观众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程度。许多会议与会者众多,发言者滔滔不绝,各种文件堆积如山,有的会议枯燥乏味,有的专业性极强。因此,会议报道比较容易形成“套路”,这样的报道,往往重点不突出,缺少价值,陈旧老套,味同嚼蜡,容易造成套话连篇,宣传效果不好。 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头戏”,因此,记者要想使会议新闻出彩,必须要善于捕捉会议当中的亮点,提高写作质量,把新闻性极好地体现出来,使会议新闻报道产生良好的宣传和传播效果。 首先,要对会议的性质分类 任何一个会议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和历史定位,必须准确把握会议的性质、内容和定位。一般会议分三类:一类是集会,如演讲会、报告会、表彰会、纪念会等;二是工作会议,如研讨会、现场会、例会等;三是记者招待会。会议性质不同,写作上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常见的电视新闻大部分属于工作会议,工作会议一般就应该注重其内容而不是其形式,从中挖掘出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跳出会议报道的框框。 其次,记者要吃透会议精神 会议上领导报告的内容非常多,记者只有吃透会议精神,才能从中选择最主要的、观众最关心的信息来落笔。电视新闻要让领导与观众都满意,记者在写稿时必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第三,要善于了解会议的背景 每次会议的召开都有一定的背景,以往这些背景材料往往不受重视。成功的会议消息往往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把领导讲话中的最关键几句用直接引语引出来,点缀在背景材料中,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厚,主题更为突出。这样观众便不会觉得沉闷,而是觉得少了些说教味,多了些亲近感。 第四,要突出实质性内容 报道会议像报道其他新闻事件一样,最重要的是把会议实质性的新闻点“突出”出来。会议的新闻点可能是会议本身,可能是会上某人的发言,也可能是公报、宣言。有时会议内容很多,如果不能很好地提炼实质性主题的话,就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把最具价值的新闻淹没在其他没有太大价值的新闻之中。 第五,从会议的主题中提炼新闻 会议的主题都是当前行业内面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从会议主题中挖掘,总能找到一个或几个报道的角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当代写作》教科书,在《会议新闻的写作》一节中就专门谈到:“要从纷繁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入报道。”“若是会议中的议题较多,又都有报道价值,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分门别类,分成几篇进行报道,这样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易取得好的报道效果。”可见,只有主题集中,文章才会有力量,才会把新闻性极好地体现出来,才会有良好的宣传和传播效果。 改进会议报道,记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观众,不仅反映了会议,而且更能深化会议。这些有亮点的花絮有时出现在会前,有时出现在会后,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 有一次,笔者参加了聊城东昌府区侯营镇召开的一年一度的经济工作会,这本来是一次很平常的会议。可是在会上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该镇的科技特派员胥广银常年为当地农民群众义务进行科技指导,他组建的农民科技协会非常受群众欢迎。笔者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条非常价值的新闻。于是,笔者立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拍摄的电视新闻《忙碌的农民科技协会》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放大新闻亮点,比泛泛而谈的套话、空话更为引人注目,更有助于推动工作。 新闻亮点也可能是那些会上反映出来的会外新闻或是转瞬即逝的“易碎品”。会议举办方绝对不会在会前或会后提供给记者新闻亮点,唯有记者自己去捕捉。记者在参加会议时应该随时都做好准备,一丝不苟地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否则,“过了这个村,就难找那家店”了。 写到这里,还是听听会议新闻的写作高手——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是如何捕捉新闻亮点的吧,她说:“你边听,边记,边体味内中精神,你观察四周,搜罗细节甚至即兴采访,而后定下重点,考虑段落,如果席间备有茶点,任凭佳果美肴,你往往无心品尝。”可见,她的会议消息都不是“信手拈来,不费周折”的,她捕捉新闻亮点的经验实在值得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学习。 (作者单位:聊城东昌府区广播电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