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障碍 | |||
煤炭资讯网 | 2011-5-21 17:31:26写作 | ||
● 张海颖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这种心理障碍,主要是出现在大众传播活动的采访阶段,特指电视采访中的话筒前、镜头前采访阶段。采访对象在话筒和镜头前心理紧张,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与记者正常地交流,给采访带来困难,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镜头前心理障碍现象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采访不能如愿。那么,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 1.记者应注意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其心理需求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人的情绪不断变化,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让他必欲一吐而后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揣摩好采访对象的心理,找准激发他心灵的“动情点”,使之一触即发。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双向交流活动,记者在获取自己资料的同时,应积极探求采访对象的心理,寻找能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一旦记者采访满足了采访对象某一方面的需要,即使他是生性腼腆、个性内向的人,也会去热情接待记者访问,甚至不厌其烦地主动介绍情况。 2.记者要善于营造采访的情感气氛 在采访前,记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陌生的环境容易使人紧张,产生警惕心理,而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令人感到轻松自如,易于表达。在采访中,记者要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建立“自己人”效应的心理关系,寻找共同语言,达到情感上的统一。怎样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记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要态度真诚,平等待人,把自己和被采访者放在同一地平线上。 另外,在采访中,要尽量改进拍摄的方式,镜头前采访应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能像拍电视剧那样,随意对采访对象、采访环境进行布置,干扰采访对象,应顺其自然,让采访对象在真实、自然的氛围里接受采访。有的记者为了让采访对象说出的话满足自己的需要,让采访对象说完一遍又一遍,结果使采访对象越说越紧张,最后语无伦次,这更加剧了采访对象的心理障碍。 3.记者提问要注意技巧 大量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访问要尽量采取聊天、讨论的方式,用求教式、商量式的口气同对方交谈,营造融洽的谈话气氛。记者的交流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采访的成功。一个富有亲和力的善于与不同采访对象交流的记者,能够开启采访对象的心灵,让他自然地萌生与人沟通的欲望。 4.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怎样,既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言行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又直接影响到采访对象的情绪和情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该是充满自信的,并以自己的自信来影响、激励采访对象的情绪。采访中,记者还应当有战斗到底的意志力。每个记者在采访时都会遇到各种情况,过程顺利与不顺利、采访对象态度好与坏、积极合作与拒绝采访等。碰到采访对象出现情绪紧张和心理障碍的现象,记者应有良好的修养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记者的真诚态度和良好的修养会让采访对象产生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会使采访对象心情放松,在情感上拉近与记者的心理距离,这为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顺利沟通奠定了基础。 5.记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当记者与采访对象坐下交谈时,双方都会通过对方的神情形态捕捉到某种信息,同时,也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的神态,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点头,都会增强采访对象谈话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另外,记者可以在采访对象出现心理障碍现象时及时转换话题,不可勉强硬谈。在采访中,记者要用自己敏锐的嗅觉,找出被采访对象的兴奋点,调动谈话情绪,为采访对象说出心里话创造良好的谈话气氛。 6.记者要充分利用电子媒介提供的“新武器”,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 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电子媒介为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了许多“新武器”,如电话、录音机、微型录像机、无线话筒和高倍率摄像机等。这些“新武器”的运用,减轻了电子媒介对人的压力,会有效地消除了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 7.记者要善于选择采访对象 在采访中,记者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影响新闻价值的前提下,从传播的效果考虑,选择那些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人来谈,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努力去探求采访对象的心理,提高采访艺术,用真诚平和的人格魅力,开启采访对象的“话匣子”,帮助采访对象克服镜头前的心理障碍现象。 (作者单位:即墨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