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救助性报道的“迂回战略”

煤炭资讯网 2011-5-21 17:28:19写作

  ● 高书华
  救助性报道如今已司空见惯,但好菜经常吃也会腻。城市信报自2009年5月18日登陆青岛并成功改版以来,在救助性新闻报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专门设立了《热线互助》版面,处理救助和帮办类新闻,遇到很有“卖点”的稿子,处理方式也比较灵活,用前面的重点版面全力支持,以达到新闻救助的目的。在处理此类报道时,主要笔墨不是用在描述需救助主体的艰难困苦上,而是通过寻找新的“卖点”,达到和读者的感情共鸣,虽然关于困难情况着墨不多,这种不说救助最后却得到救助的“迂回战略”,效果非常好。

  救助性报道找“卖点”很重要
  读者乍接触救助报道的时候,会感到凄凉和悲悯。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悲悯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心理负担加重,为了转移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或不安,人们就会去帮助他人(比如捐款),这样自己的心理就会得到安慰。但这种诉诸情感的方式会遭遇人们不同程度的情感疲劳的抵制,注定了每个媒体不可能每天都去报道救助事件。当一份报纸每天都刊登雷同的救助信息时,这张报纸就没了“卖点”,就会没人读。读者要看的其实还是新闻,新闻要卖出去就要有轰动性、重要性、独特性等。
  1994年,山东姑娘杨晓霞身患重病,手臂奇怪溃烂,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关注,获捐款87万元得以康复。而3年后,北京123中学初一学生张璋患了白血病,救助的人却很少。为啥?对比一下可发现:杨晓霞的病非常罕见。而媒体有关白血病的救助报道已司空见惯。从新闻学上讲,读者也有“情感疲劳”,读得多了,就不愿再读了。同样是白血病,2010年2月,12岁的江苏男孩邵帅要捐献自己的骨髓,挽救在北京打工患上白血病的母亲(京华时报报道),这则新闻感动了全国人,文中说手术缺钱的部分不是很多,但看了报道的人都被小邵帅的孝心感动,决定让这个勇敢、有担当的孩子完成心愿。手术费用很快就凑齐了。
  这则救助性报道没有渲染邵帅的不幸身世,而是提炼到积极的东西: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面对家庭巨变时,所做的决定是很多成年人也不一定敢做的,万斤重担过早地压到他单薄的肩膀上,他却选择了承担。这种人性的光辉打动了读者,稿子采用了“迂回”处理的方式,最终取得了成功。

  城市信报的有益尝试
  城市信报在救助性新闻报道方面采取了很多有益尝试,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有困难 找信报”不光是青岛的老百姓在说,其他同城媒体也这样说,他们经常把救助对象推荐到城市信报来,救助类报道俨然已成了城市信报的王牌。
  回顾一下几个成功案例,报道方式采取的都是“迂回战略”,既给读者以好看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帮助了被救助对象,还树立了城市信报的强势地位,现举两例说明。
  一、爱情“挽救”了烧伤姑娘
  2009年8月17日,城市信报关于烧伤姑娘谷兴霞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20岁的花季姑娘谷兴霞全身73%的面积烧伤,如果不及时植皮,生命危在旦夕。主治医生预计,她至少要植7次皮才能活命,手术费高达30万元。这对在青岛打工的谷兴霞和她的男友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8月16日那天,记者中心在编前会报稿子时说到了一个点,在面对一个随时可能离去的生命时,谷兴霞的男友选择了坚守,他对女友不抛弃不放弃,甚至在病床前还向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女友求婚,这是多么有“卖点”的稿子!值班编委当即敲定,稿件第二天安排在城市信报极具可读性的A3版《看了又看》上,8月17日见报的标题主打的就是两人的爱情:“他说:我要救她,让她做我的新娘 她说:我想活下去,报答他”,虽然30万元的医疗费足以把人压垮,但两人都憧憬着美好未来,谷兴霞已经答应男友的求婚,决定伤好后就嫁给他,这种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美好情感打动了很多读者。
  接下来,城市信报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将30万元的任务额分解,8月18日见报的《热线互助》版面头条新闻就列出了救谷兴霞一命的最低费用——5万元。8月18日,一位45岁左右的男子将两万元钱送到医院;8月19日,一位50多岁的阿姨取了1000元养老金送到医院……几天后,谷兴霞就进行了首期植皮手术。之后,城市信报一直在《热线互助》版面上关注她的伤情和读者的捐款情况,又为她开通了爱心捐款直通账户。终于,一个多月后,谷兴霞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成功保住了命,转回到老家养伤,在城市信报的见证下,一个沐浴在爱河里的生命得以“浴火重生”。
  二、“绝情”父亲扔儿是为救儿
  2009年9月23日,城市信报A3版推出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小修远的报道,这也是一个极具“卖点”的案例。如果写一个不到半岁的孩子患了先天性心脏病,读者反应或许不会太强烈,得这个病的多了。但城市信报的这篇报道却很打动人,没说救助,却打动了读者的心,标题是《年轻父亲网上发贴 跪求好心人收养患先心病的儿子》。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不被逼到绝境上,谁舍得把“心头肉”送人?父亲如此“绝情”却是为了救儿子。见报当天,热线电话烫手,读者有指责的、有赞成的、有出主意的……由于找对了“卖点”,这篇稿子成功吸引了读者。青岛一家专业心脑血管医院打电话来,要免费为那个孩子检查身体,《热线互助》版及时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读者都不愿意看到一个不到一岁的婴孩离开父母,不久,一家慈善机构决定出资4万元,替小修远承担手术费。手术后,儿子恢复了健康,父亲哪舍得送人!他或许不会想到,当初的“舍”换来了现在的“得”,自己弃子的“绝情”之举被城市信报成功地捕捉到,几篇报道后,改变了他儿子的一生,驱散了盘旋在这个家庭上空的愁云惨雾。

  有关救助性报道的一点思考
  有困难,有不幸,找媒体,媒体出面,捐款踊跃,困难解决。在人们心中,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包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机构,这实际上是媒体的一种尴尬错位。现实情况是,每年有数以亿计的城市低收入人口和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需要救济,如果都要靠媒体报道才会解决,社会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机制便会更加缺失。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即使再擅长迂回报道,如果长期刊发救助性报道的话,读者恐怕也会腻烦。鉴于此,救助性报道也需要转变思路,不少媒体开始往帮办新闻方面延伸,如青岛电视台的《大明帮办》、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等。城市信报改版以来,一直坚持开办的《热线互助》版便是这种思路的体现。除了救助类报道,《热线互助》的报道都非常贴近老百姓,都是百姓生活里的麻烦事、难事,或者由相关部门出面解决,或者由记者帮忙打听如何解决,或者请读者给出主意……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参考文献:
  ①郭奇:《救助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今传媒》,2007年第12期
  ②龚松:《救助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新闻实践》,2008年第6期
  ③张爱凤:《对当前电视慈善救助报道的思考》,传媒艺术网
  ④李劭强:《电视互动节目与拟态环境构建》,红网
  (作者单位:城市信报)



来源:青年记者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