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煤炭资讯网 2011-5-21 17:26:03写作

  ● 郭海鹰
  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仅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多种多样,记者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艺术。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有计划有准备才能成功。中国文艺界有句很形象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新闻采访上也十分适用。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头等重要的,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采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是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彼知己。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乃至几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花费很大精力做准备工作。
  例如,2005年6月10日,笔者赴乌鲁木齐采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党委书记王乐泉前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王乐泉的个人履历、在山东工作期间的主要情况、去新疆工作后的思路和主要政绩、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山东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和现状,等等。正是因为采访前做了充分准备,所以在采访过程中交谈比较融洽,几句寒暄后便切入正题,并最终得到了想要采访的内容。专访在杂志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使读者全面了解了新疆快速发展的现状,而且也拉近了与王乐泉本人的距离,走进了这位政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做新闻采访特别是人物采访,需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需要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当前正在做什么,这样就可以知道该准备些什么样的问题,避免问一些无效问题,从而浪费宝贵的采访时间;根据要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采访的主题和提纲。记者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写在采访本上,到时候依次发问。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更好的角度和主题,可以及时更改和补充。另外,提问应尽量符合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过30多个国家的首脑和政党领袖,被誉为“和著名政治家纵谈天下大事的能手”、“创造新闻丰收的政治采访专家”,她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的。她在讲到其成功秘诀时曾说,她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用上几个星期甚至半年时间进行资料准备和研究工作。比如她曾经两次访问邓小平同志,事后她说“在访问邓小平以前,我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同样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在进行专访前,至少准备好50个问题。由此可见,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多么重要。
  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就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足够的问题,一进门就先向采访对象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的问题有限,找不到能引起采访对象共鸣的话题,最后怏怏撤退。

  提问时要创建良好氛围
  采写新闻是记者的任务,但接受采访并不是采访对象的任务,有时还会被认为是额外负担。因此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就会有不同的情绪和心态: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重视,有的轻视;有的积极,有的消极。记者虽没有理由强制采访对象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但是记者可以使采访对象潜在的消极心理转化为现实的积极行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气氛融洽是新闻采访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和访谈对象刚一见面时,没有必要急着提问你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可以找一些轻松的话题或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预热”一下,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和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例如,几年前笔者在哈尔滨采访黑龙江省原省委书记宋法棠时就特别注重气氛的营造。见到宋书记时,几句家乡话,几句真诚的问候,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采访前想象的拘谨。当我问起他刚到黑龙江的感受时,宋书记侃侃而谈:“我是2000年1月3号到黑龙江的。当时有些同志说,哎呀,你怎么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好冷,冬天摸一摸耳朵就掉了,在野外撒尿得拿个棍……”谈到这儿时,我们都笑了起来,采访也正是从这笑声中开始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心里话希望向人倾诉。一个好记者,就是要尽快地推倒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堵“墙”,迅速构建起与采访对象相通的桥梁,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要把采访转变为朋友之间的聊天对话,在良好的氛围中,以聊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素材,最后的结果是,不仅轻松完成了自己的采访任务,还可能会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
  采访应该是谦和的,但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地位高、阅历深的采访对象尤其如此,否则你就会被自己打倒,最终会功亏一篑,达不到预期的采访效果。保持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多做准备工作,多了解对方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只有这样,你才会心中有底气,不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采访中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采访虽然没有固定的章法,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说来,要注意提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少走弯路,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提问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开门见山和启发引导两种。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来意和要求。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这些人有相当多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
  启发引导这类提问方式,是针对采访对象的口才、性格等进行启发诱导,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
  例如,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时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应保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聊,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
  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简洁通俗。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要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精心设计、推敲,宜短勿长,易通俗勿艰涩。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不当,采访对象难以理解,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出现尴尬局面。
  同时,提问要具体。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样,只会让被访问者感到无所适从。
  新闻采访提问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需要的新闻素材。采访对象开口后,记者就成了听众。记者不但要仔细地听,还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听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必须要有自己不仅是个问者,还是个听者的意识。虽然记者在采访前对所提问题有所准备,但是在采访谈话过程中,不能囿于原来的问题,而应该一边听一边思考,不断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吸收新鲜有用的材料。
  有经验的记者总是能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并能够很好地理解、消化,想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当采访对象的讲话中有记者事先估计不到的新内容、新思想,而这些新内容、新思想又十分有价值时,就应该深入追问,迅速捕捉,寻找新的提问角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要提醒的是,当你收起笔记本和录音机时,你的耳朵还不能休息。采访对象这时已经放松自己,也许会在这时说出一些关键性的话。许多记者就是在结束采访后与采访对象随意交谈时,搜集到最有价值的信息的。

  (作者为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社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