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校形势政策课的“准军事化”建议 | |||
煤炭资讯网 | 2011-4-8 23:46:21煤矿院校 | ||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化祥说:近年来北京大学秉持学生工作“精致化”理念,已初步形成理论教学、实践课程、报告讲座三位一体的系列载体,真正使同学们“解了渴”、“吃得饱”、“长身体”。(人民日报2011年4月7号)
反观现实,由于“形势”、“政策”这两位“先生”离处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学生较远,而且大部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眼前的学习或是就业等“窄面”。所以大学生和这两位“先生”交往不是很深。但是无论就大学生长远发展,还是“外溢”给社会的效益方面,大学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设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使大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公共事务的思维,而且能激发广大同学的爱国、成才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但是就笔者体验并结合相关调查发现该门课程的开设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要让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真正留得住人心,输得进思想。笔者认为要从多方面发力,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视作正规军,不能老打游击战 高校对形势政策课重视要自上而下的“统战”。校方作为“司令部”要把形势政策课的地位从思想观念层面上提高到常规必修课的高度。很多高校主抓科研、教学并没有错,但是形势政策课不该因此而作为“千年老二”的“预备役部队”。这种状况据笔者分析认为,形势政策课的“政绩”和“立竿见影”的科研、教育、论文等相比来得不是那么明显和及时。但是形势政策课的教化提升的是大学生内在品质的“软实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符合教育的本质,与大学教育的内核是契合的。“齐头并进”,的“行军”,“一炮双响”的“战绩”需要高校建设性地以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为己任;需要高校从高层到辅导员、学生统一认识,拿下这个“高地”的意识。因此校方首先要把形势政策课当做“正规军”,不能老让其打“游击战”。把形势政策教育纳入常规的教育制度系统中。以制度为保障,实现“常态化”,“法制化”,系统化,并且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系统。就笔者体验,高校对形势政策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课表安排上“时有时无”,有时是辅导员临时性的通知,去不去也是随学生意愿,而且最后考核是“人性化”的开卷笔试,一个学期下来不知道其“是敌是友”。形势政策课是一门实践性需求很强的课。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进行国情调研,志愿服务等热情与能力。真正要落实该课的目标,学校还需要在“软意识”外给予“硬物质”上的配备,还要有相关“导师”的引导,真正成为“武装到牙齿的大兵”。 选派经验老练的前线指战员 战争的得失不仅取决司令部的战略决策,前线指战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门课受不受学生欢迎,主讲人的魅力不可“小觑”。对于形势政策课的讲授人员应该设定相应的准入门槛,由经验、阅历丰富的教授或相关的“外援”来担任为宜。由辅导员一味地放映抗战片或是年轻讲师照本宣科地放PPT课件的方式,这样浪费的不仅资源而且钝化了大学生的思维、境界。这是不负责任的,难怪同学们昏昏欲睡,甚至不来上课。大学生要得是思想入木三分,“叱咤风云”地讲解,引领我们进入形势政策的“大观园”。这样大学生才能涌动热血,厚积薄发,指点江山。对于实践阶段的“导师”也应该由实战经验丰富,负责细致的“青年领袖”担当。 新兵蛋子的磨练 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与主人翁意识也至关重要。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要高,从而不断充实、提醒自己。对形势政策的关注与意识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维度。很多大学生缺乏“立大志”的勇气,“干大事”的毅力,好像吸了鸦片的清朝士兵,这样的士兵怎么能够期待他磨练成一员驰骋沙场的大将并“保家卫国”。大学生要自强、自信、奋发。而形势政策课的引导对于“新兵变大将”也是一个相对循环的过程。 关于争夺“形势政策课”高地的“战役”需要从“司令部”到“指战员”再到“士兵”的共同发力才能完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