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写作的把度原则与策略 | |||
煤炭资讯网 | 2011-3-6 0:23:42写作 | ||
所谓新闻把度,就是报纸对采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质量控制,掌握好刊发的尺度,在使新闻报道富有影响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外在风险。实践证明,如果拿捏精准,可让新闻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更好地展开公共服务,不会留下遗憾;把握过松,则容易引出麻烦,惹来官司,带来震荡,甚至攸关报纸的安全生产以及办报环境;把度过严,则会使新闻流于平庸,难获读者青睐,还会挫伤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以后的报道——既然屡屡碰壁,常被毙稿,那他们也就容易形成自我审查,不会再碰类似题材。简言之,新闻把度过松过紧,都会伤害媒体,伤害媒体人。 我们需要一些不变的处理新闻的把关原则,更需要临机应对的把度策略。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稿量巨大,内容殊异,范围广阔,这就需要由编辑综合把度判断来决定刊发哪些新闻稿,什么需要强化处理,什么需要低调处理。对这些新闻如何取舍?权衡轻重的标准是什么?这时,就需要考量新闻把度的眼光。 这里以南方都市报采编的社会新闻为例,从法律、社会与政策等三个层面,对新闻把度原则与策略予以探讨。法律风险的把度 典型案例:的士司机与乘客斗殴争议案 第一次报道,南方都市报见报稿的导语是这样的: 2006年10月31日下午3时许,惠州市区园岭东路成丰花园门口发生一起案件,5名外省乘客因5毛钱乘车费与的哥发生口角。盛怒之下,的哥拔刀连捅其中一乘客4刀,该乘客当时倒在血泊之中。经过抢救,目前,该乘客已脱离生命危险,的哥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 这组稿件有近3000字,就是围绕导语的定调而展开的。编辑据此制作标题:“5毛钱引发口角 的哥连捅乘客4刀”。 该报道见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报道只采访了被捅乘客一方,且未从警方了解到案情,但见报稿即下了结论,认定事件的责任主要在的士司机一方。这导致第二天的士司机家属以及司机所在公司派人来到记者站,提出抗议,形势一度相当紧张。 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事件起因并非如被捅乘客一方所说那么简单。他们并非因5毛钱生口角,而是因4.5元。当时3名乘客打的,车费是24.5元。乘客到达目的地只给20元,司机不答应,其中一乘客下车即开口骂人,在争吵中动手打了司机。同时,出租车前档风玻璃被打碎,右前方倒车镜也被砸毁,计时器也被拔坏。司机向其中一名男子动刀“是为了防卫,并非故意伤人”。 也就是说,实际上责任主要应在乘客一方,肇因于无理取闹、依仗人多势众而耍横。的哥持刀主要是自我防卫(是否防卫过当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记者首日稿件所下的责任认定与事实出入很大。 这里,我们探讨一下若干种可避免失度的稿件处理方式。 其一,最理想的状态是全面采访,将当事人两方说法互相印证,或者通过采访警方了解案情梗概。但在的哥当初被刑拘的情况下,接触到这一采访对象的可能性不大,警方在没能调查清楚时,往往也极少向媒体透露案情。所以,这一选择虽是最佳选择,却难以及时做到。 其二,以新闻准确重于迅速为原则,采访不到位就不发稿。既然无法采访到的哥,也没能从警方获得信息,无法获得事发真正原因,当晚就不予发稿,待进一步采访方能发稿。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保守,不大符合当下新闻追求时效性的原则。 其三,当晚发稿,但在写作与编排上,只交代可以确证的信息,强调指出目前的事件原因系乘客单方陈述,存疑待定,更不要做案件的责任认定。这是处理稿件的正确方法。对于单方说法,对于责任认定,在采编过程中要保持谨慎态度,尤其是标题制作,要尽力陈述事实,而避免做责任判断,毕竟媒体不是司法机关。 把度原则: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社会新闻是否存在隐患,把度的原则就是一分证据说一分话。须知,在出现争执时,多数人本能地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讲述问题,甚至故意隐瞒关键细节,以求趋利避害,逢凶化吉。当面临金钱损失,甚至有丧失人身自由之虞,瞒与骗就成为一种绝大的可能。 所以,在采访不够全面,相关信息无法相互印证时,稿件不要轻下结论。在涉及争议与案件时,尤其需要如此。记者最好在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能指出是谁告诉他这一事实,谁下的这一判断。如果该记者描写的细节是有损于某个人,他更要如此。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出于公正也必须指出确凿的出处,以便读者查实,同时也增强文章的可信程度。正如上述案例所表明的,仅仅采信一方说法,媒体容易无意中伤害无辜,成为投诉对象,甚至引发侵权官司。我们最多可根据已知信息下部分结论,留下追踪报道的余地。比如上述案例,如果将稿件标题修改为“起争执 的哥连捅乘客4刀”,内文也把是谁提供了相关重要信息表述清楚,强调仅仅是单方说法,有待进一步核实,就不会引致如此激烈的投诉。 把度策略:不涉及利害冲突可放宽尺度 如果是冲突性事件,或关涉法律的事件,或关涉对某人的负面评价,需要严格把度。不过,社会新闻的一大特质是,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生动性。如果在采编过程中把度过甚,则稿件会出现细节少、存疑多、刊发慢的状况,令稿件的可读性性大大降低。所以,对某些题材可放宽尺度,以利于刊发效率。比如: 其一,正面题材或中性题材,不涉及利害冲突,甚至带有一定的表扬性。如果写父子亲情,即便情节有所出入,当事人也不太会较真。 其二,文章所涉事件如果与当下有一段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即便和事实有所出入,推断出现错误,这种描述对个人造成的伤害是轻微的。比如,报道外地题材或者历史过往题材,就可考虑放宽一些尺度,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对于不敏感的题材,就可放弃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只是说,因为稿件的法律与道德风险较小,不大可能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就不必步步为营,设限过于苛严。道德风险的把度 典型案例:两少女遭绑架额头被刻黑字 《两少女遭绑架额头被刻黑字》系列报道曾荣获年度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铜奖。这一新闻说的是: 2005年8月11日凌晨和13日晚,在深圳某发廊打工的两名少女,先后被同一个男人带回出租屋,实施强暴后,还向她们各自的家人索要1.2万元和3万元现金。因未拿到钱,歹徒对她们进行了各种凌辱,包括用针蘸墨,分别在她们的额头、乳房、后背上刺下了“妓女一号”、“骚货”、“我是一只妓”等字。直至8月21日,分别被关押摧残了11天和8天的芳芳和甜甜,才被深圳公明派出所的民警解救出来。 这是极端事件,更是极端新闻。这很容易做成黄色、低俗、暴力新闻。客观地说,刺字事件汇聚了吸引眼球的各种新闻元素:“少女”、“发廊妹”、“吸毒者”、“强奸”、“绑架”、“乳房”、“刺字”、“妓女”……由于当事人身为发廊妹,以寻常眼光看,不免产生歧视心态,报道不免会抱着客观主义的想法,渲染惊骇细节。事实上,网络上转载这一新闻事件时,就用了诸如:“两少女遭绑架强奸额头乳房被刺侮辱文字”、“无辜少女被强奸,禽兽在其乳房额头刺字‘女一号’”等题目。 南方都市报在当初报道时,对这种恶性事件是如何把度的? 首先,封面标题以及内页大标题分别是“两少女惨遭凌虐”和“两少女遭绑架额头被刻黑字”,措辞相当冷静内敛。 其次,在新闻报道的行文方面,南方都市报也力求在揭示歹徒残忍行径的同时,对受害者抱着“理解之同情”。她们出生农村,年龄尚小(一名15岁,一名18岁),是到城市未久的打工妹,是误入风尘的发廊妹。记者以小心翼翼的笔触还原其身份:“其实她们只是和大多数女孩儿一样的花季少女”。 其实,这涉及到某些新闻如何从社会的公序良俗层面进行把度的问题。在采编上,放大哪一信息,突出什么主题,都是把度的体现。这起惨绝人寰的恶性事件的采编相当成功,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受害少女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同情。正如报社给这一获奖新闻的颁奖词所言:“克服了血腥,节制了煽情,态度平静,叙述清晰,情怀温厚。” 把度原则:要推己及人,真正尊重生命个体 不少社会新闻并非属于冲突性质,但因为趣味与稀奇,而为读者津津乐道。不过,有些可以适度满足,有些需要引导提升,有些则需要完全扬弃。其间把度的原则在于: 首先,要推己及人,真正尊重个体。平等对待所有报道对象,哪怕是乞丐,是卖淫女,我们须对生命敬畏,对弱者同情,对道义坚守。 其次,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度”。缺乏人文关怀的意识与滥施同情过度关怀,都会造成伤害。我们在把度时,须体会客观报道与主观人情味之间的平衡点。 把度策略:“生猛”新闻须平实处理 其一,在编发新闻时,要对其社会效果予以预判,是得分还是失分?比如,南方都市报记者曾提交“毛孩”文才姑姑的新闻稿与照片,描述这名脸部几乎为毛覆盖的女子不言不语,羞于见人,穿着长袖长裤将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在医院工作人员的簇拥下,方和记者见面。 虽然这则新闻的新奇性十足,但南方都市报最终选择了不发稿。因为,文中明明交代了这名女子的羞怯与痛苦,因接受医院免费治疗而不得不面对镜头“公开展示”,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如果就此刊发新闻,很容易引起读者反感,斥为格调低下,丧失同情心。 其二,没有格调低下的新闻,只有格调低下的采编。“生猛”新闻、异态新闻的编排,须平实冷静,做内敛化处理,即古人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也。相反,平淡的新闻不妨在内容文字及标题上可略加渲染,在版面处理上往新奇有趣方向处理,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味。严谨主义与激情主义,有时候需要在不同性质的新闻中体现。政策风险的把度 典型案例:凉山童工被拐骗到粤打工事件 2008年4月28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四川凉山童工被拐骗到广东某市打工,有些小女孩还遭到性侵犯的报道。这引起中央和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要求严肃查处,防止炒作。这个市成立专案调查组全面清查,特别是对媒体报道中提及的企业、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交易集散场所进行重点排查。 市调查组向媒体发布的初步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可以摘引部分内容:其一,南方都市报中提及的涉嫌使用童工4家重点企业均未发现童工。其二,截至4月30日中午12时,共排查出85名四川凉山籍人员,大多数是被工头以帮忙介绍工作为由从家乡带来的,无固定住所和工作,离家前无携带身份证明。其中26名年龄较小的人员中,只有1人承认自己15岁,其余年龄有待证实,无人反映被拐卖或被强行带来广东,无人反映曾受到性侵犯。 单从这个初步调查结果来看,南方都市报采编的似乎就是一组失实报道。报社内部的气氛立马紧张起来。不过,数日之后,最终还是查出了若干童工,虽然没有南方都市报报道中反映得那么多。可以设想,这一引起多方关注的新闻一旦出现严重失实情况,后果将有多严重。 尽管如此,由于细节上的瑕疵,这一报道还是令人捏一把汗——因为该市的调查结果还列出一条:南方都市报关于“拐骗强奸”的报道是记者站实习记者陈某(大学新闻系四年级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工厂暗访所得,报社并未对相关信息作进一步核实。 由实习生来做这么重要的采访,其真实性能得到保障吗?报社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吗?幸亏,这一环节也没有出问题,实习生留有较可靠的证据。这一报道,从刊发到查处,跌宕起伏,一度让人忐忑不安,给相关采编人员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其一,敏感题材如何把度。报道童工这一有悖于现代文明的用工现象,往往会引来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给各级政府带来很大压力。 其二,采访中的细节如何把度?哪些适宜见报,哪些应该忽略?是不是仅报道主体事实,略去无法求证的枝节(比如打工女童被强奸),以减少报道的受攻击点,以免引起过多反弹 其三,政府的态度如何把度?事后来看,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层官员希望查明真相,解决问题。二是基层政府则有大事化小、缩小童工规模的动机,甚至以新闻细节上的缺乏证据为由,试图全面否定报道本身。 这里牵涉到新闻失实风险,由于题材的敏感,往往还进一步生成了政治风险。可以体会到,媒体的政治风险,归根结底多是失实风险造成,如果报道留有很大的隐患,甚至给报纸带来生存危机。 把度原则:处理好报道动机与社会效果之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报道时要处理好多重关系,比如,社会责任与新闻专业精神的关系,政策口径与新闻规律的关系,报道动机与社会效果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面对久已存在、为百姓所强烈不满的现象,媒体绝对不能作壁上观,要勇于担责。比如,进入21世纪后,在历史上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收容制度已弊端重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2003年4月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披露了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暴打惨死的事件。以此为起点,经过多方努力与呼吁,孙志刚事件终结了中国收容遣送历史,在中国法治史、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如果没有媒体披露这一事件,也许,收容遣送制度还在病态地存在着。做好舆论监督,向“潜规则”宣战,同“见怪不怪”较真,这可以说是媒体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 把度策略:借势而行做好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往往被有关方面视为负面报道。有些权力部门把“负面报道”这个概念扩大到只要是影响自己的政绩和形象、令自己心里觉得不舒服的报道。面对这种情势,做舆论监督需要运用办报智慧,绝不能蛮干,在坚持新闻专业精神的同时,多一些对时局的研判。只有知道边界在哪里,才知道空间有多大。这不但可省些力气,达到好的效果,还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些策略包括: 其一,借势而行。这分为两种“势”,第一个是政府之势。做舆论监督时,可选择当地政府需要解决、并有能力解决的各类题材。如果正是政府计划解决的问题,那就更好。这既容易造成新闻效应,又不会给政府有关部门添乱。第二个是中央级媒体之势。有些题材地方媒体往往受限较大,一旦有中央级媒体介入,所谓负面报道的口子会开得大一些,往往会令新闻采访和新闻发布有一个突破,地方媒体可借势扩大报道范围与力度。本来,媒体只有定位不同,比如报道地域的不同,报道领域的不同,而没有级别之分。 其二,媒体也要调整心态,以积极建设性态度来从事报道,推动社会进步,而非纯粹为了呈现黑暗,陈列腐败。结语 媒体发布新闻不可能不受约束、没有底线,只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而对“度”的把握各不相同。把度有规律可依,但更多的是面对具体新闻事件的临机研判。 从国内报纸的实践来看,在法律与道德层面,虽然媒体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新闻把度能力日趋成熟,足以成为党和政府可靠的传播主力军。他们能坚持道德底线,不会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欲望而侵犯当事人的隐私,伤害当事人的自尊。他们多能遵守正确与公允原则,坚持法律底线,以事实说话,不作有偏见的推测,以免引起纠纷。对于普通的争执,也尽力做到兼听双方意见,以免误导读者,影响司法公正。 真正让媒体对新闻把度产生困惑的,其实更多的不是来自媒体自身。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范以锦近期撰文指出:“哪一个国家的媒体完全不受约束呢?问题是我们有些地方‘禁令’用得太滥了,而且只有传统媒体才管得住。久而久之,传统的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弱势就出来了。” 舆论监督新闻,可以说是社会新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受到诸多限制,媒体的权威性与战斗性就会大为弱化,社会新闻也就容易沦为鸡零狗碎。这种纸面上的和谐,由于和读者实际的社会感受并不一致,其实并不利于社会的真正和谐。其实,即便是重大公共事件,只要坚持公开透明的态度,就能获得国内民众以及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反之则陷入被动和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