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闻报道”的“难点” | |||
煤炭资讯网 | 2011-3-5 23:47:33写作 | ||
“长期以来,媒体和新闻人面对着两种不同的权利主张和信息诉求,即一方面是公众的知情权,它要求媒体的报道尽可能地深入和拓展,以便将更多的信息公诸于众,另一方面是公民的隐私权,它要求媒体的报道尽可能地离而远之,以保护私人的生活不受干扰,以致陷入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对此,如何做到既能充分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又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呢?——这是媒体长期以来艰难寻找的公共角色定位,也是新闻人长期以来痛苦思索的职业难题。”——这是李矗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新闻学文集《两难选择与自由应对》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提出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该书探讨篇幅最多的一个题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教授、博导方汉奇先生为该书作序,对李矗先生勤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赞赏。方汉奇先生指出,“纵观中国新闻传播史,自从具有近代意义的大众传媒出现之后,中国的报人和学者历来都注重媒体的‘公共性’,注重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本色职能。”该书作者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对大众传媒作为公众“无处不在的耳目”、作为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和权力腐败的“揭露者”、作为“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等本色职能的梳理和阐发,是“顺理成章”的。序言写道:“李矗先生是在媒体从事采编实务的干将,也是涉猎广泛而勤奋思考的学者。”该书“涉猎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新思考,也有对具体采编实务问题的新探索,既有演绎严谨的议说论证,也有随意率性的札记随笔。”作者“身处媒体采编实际,以理论审视实际,也以实际反观理论,对一些理论问题有着独到的观察和体认。”比如,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学界有很多文章,说来说去,似乎都没有讲清楚。该书作者“虽只用了不足千言,而且带点调侃意味,却把二者的关系讲得生动明了”。 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专业学科创建人之一刘斌教授也为该书写了序言,对作者在法制新闻理论探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道:“李矗先生是学者型的法制新闻记者,也是专家型的法制新闻编辑。他在长期从事法制新闻采编业务的实践中,对法制新闻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观察、思考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他于2002年初出版的《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一书,全面而系统地整合了我国法制新闻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法制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对我国法制新闻的采编实务和教研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近出版的该书中,“作者对当前新闻领域中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敢于大胆立论放言,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和建议。比如,关于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难点’的见解,关于新闻‘两容’与‘两律’的见解,关于‘世纪末新闻流行病’的剖析,关于废止‘新闻内参’的建议,关于改革‘新闻奖奖项名目设置’的建议等等,无不闪烁着独特观察与思考的智慧。” 《两难选择与自由应对》是一部融思辨性、探索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闻传播学文集。该书收录了作者在大学讲坛和各种研讨会及各类媒体上所发表的演讲、文章、札记等40多篇,共约38万字。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经济转型时期新闻领域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探讨。其论锋所向,主要触及四个方面:一是对于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的新思考;二是对于新闻界现实问题的剖析;三是对于媒体和新闻人价值观的反思;四是对于新闻采编实务的探讨。其中,关于媒体的公共角色定位、报业发展大势、自由表达和网络自由、法制新闻采访的意识与修养等有关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关于“世纪末新闻流行病”的剖析,关于改革新闻奖奖项设置和废止“新闻内参”的意见与建议等,无不闪烁着独特的思辨色彩和新锐意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新闻理念和深厚的职业素养。 作序者称,该书的作品大多有感而发,理论结合实际,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笔清新,无论是对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还是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人员,以及其他广大读者,都是一部颇有裨益的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