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写作的减法与加法 | |||
煤炭资讯网 | 2011-3-5 23:46:59写作 | ||
新闻阅读在改变 在一个市场化的媒体环境中,竞争最根本的层面在受众,受众的多少、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决定着媒体内在业务的调整与改变。传统媒体感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强大挑战其一在于网络用户数量的持续性增长。我们将网民的增速放到时间的纵轴上看,短短十年间网民从百万级增长到数亿级,传统媒体实现同样的增长则走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其二是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殚精竭虑、耗费经年培养的忠实读者群似乎一夜之间就投向了网络媒体,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受众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未来的受众也会越来越习惯新媒体所建立的阅读方式。前者属于受众的增量层面,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新媒体争夺用户的空间不大,后者属于受众的存量层面,研究受众的阅读行为,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留住现有用户,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却是大有可为。 网络时代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接触信息、阅读新闻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过去只有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现在几乎被各种各样的阅读终端层层包围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是主体层,手机、手持移动阅读器(如汉王电纸书、ipad平板电脑)是贴身层,户外大屏、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是外围层。根据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超过六成(61.8%)的网民从互联网上获取重大、突发新闻,但就在互联网这一个终端上,受众获取信息也是多渠道的,即时通信、微博、电子邮件是点对点的传递,网站、博客、RSS是大众式的传播,论坛、SNS社区是群体间的交流。错过了这个媒体还有那个媒体,错过了一个渠道还有另一个渠道,我们根本不必当心错过重大信息,有些时候甚至还要逃避这些终端。阅读渠道多元化是网络时代受众阅读变化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变化是阅读信息的两极化。所谓两极化,是指受众阅读信息或者极端简单化、碎片化,只需要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片段新闻;或者极端复杂化,需要了解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前者要求的是快速报道、及时报道,后者要求的是调查性报道、深度新闻。阅读信息两极化的出现根源在于网络时代信息的变化,由贫乏变海量,由稀缺变过剩,导致受众一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所有的新闻信息,一方面又希望能对重大事件、自己感兴趣的、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新闻全面感知、完整阅读。 但是,完整阅读不代表逐字逐句阅读,这就出现了受众阅读的第三个变化:阅读过程的速览式,一是对媒体全部报道的速览,一是对单篇报道的速览。现在的媒体消费模式是大多数人倾向于规律性地使用4或5种不同的媒体,如果一种媒体花费30分钟,所有媒体看完至少需要2小时,但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决定了受众只能大致扫描、速览报道内容,比如只看报纸头版的导读,只看网站首页的新闻标题。另一方面,在单篇报道中,用抓关键词、句,读导语、摘要、段首句的方式进行速览阅读。比如了解嫦娥二号奔月的过程,文字表述如果不通俗易懂、不提纲挈领,受众即使花费很长的时间也很难抓住奔月过程的几个关键点。反之,用户只需了解几个关键词,读懂关键句段,跳跃式地阅读也一样能达到完整阅读的目的。 新闻阅读方式的变化自然要求写作有相应的调整与改变,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时代的写作要根据受众的阅读新闻和习惯做出一些减法与加法。 减法,减什么 ●减去对新闻时效的片面追求 相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报刊由于受到印刷周期的限制,广播、电视由于时间段和内容安排的问题,其刊载的信息总是若干小时之前的、甚至二十四小时之前发生的事情。对于广播、电视一般也不会打破正常播出安排插播。如果说传统媒体是以小时、天为单位计算新闻、信息采集与发布的时效,那么网络、手机则是以分、秒为节点做新闻事件的同步采集与发布。以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据和捐款数据的报道为例,报纸只能是每天发布一次,广播、电视一般在整点新闻时更新,而且在发布时必须要注明“截止到**日**时”,网络媒体则二十四小时值班,随时更新死亡人数和捐款数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一些网站开发出用户桌面客户端以后,更实现了发布与到达的同步。在2008年奥运报道中,腾讯网利用自己的qq弹出迷你窗口,比赛结束之后一秒钟里就将夺牌消息送达用户眼球,在五分钟之内将比赛技术参数、相关数据、运动员资料等滚动播出。 传统媒体时效性的弱势已然明显,那么对于写作来说,就不必过于追求新闻消息的绝对时效,而应将写作重点放在相对的时间点上,放在新闻事件的历史纵轴上。比如奥运金牌的报道,在无法与网络、手机媒体争夺夺牌消息报道的情况下,夺牌现场的描述、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项目的历史成绩与现在的比较等等这些内容就是写作的重点,也应成为第一时间报道的重点。过去这些内容的报道相对滞后,有的甚至以通讯的方式写作,埋没在长篇报道中,现在需要改变的是从追求消息的第一时间到追求深度报道的第一时间。 ●减去新闻的全景式写作 过去对于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常常采用专版、专刊或专题的方式,并配合着全景式写作来展现所有内容,但进入网络时代,这种思路和方向就值得认真思考,全景式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有多大。 信息匮乏、渠道单一的新闻消费时代,全景式写作不仅能带给受众新闻事件的全面报道,在写作上也相对比较容易。但到了信息过剩、渠道多元的环境,且不说全景式写作难度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受众是否需要这类的报道。一篇全景式的写作无论报道面多广、内容多丰富、写作多技巧,终究比不上网络专题所包容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网络的海量空间和多媒体报道形式几乎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全方位需求,一个网站专题可以集纳所有的报道体裁、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长达半年的世博会可以在一个网络专题里尽览所有的世博新闻、旅游观光指南、场馆介绍和背景资料,但这绝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一个专版专刊穷尽这一切。换言之,全景式写作对于今天的媒体新闻消费已经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了。 ●减去无意义的写作技巧 特写、速写式新闻、目击式新闻、现场短新闻、故事化新闻都是传统写作技巧与手法的外化表现,他们被称为文字化的视觉新闻,借鉴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具体形象地感受到所报道事实的面貌,产生强烈的可视效果。但是无论多么形象、生动的文字描述,对于受众都需要一个对文字的解读和思辩,细节的描绘、白描式的展现、故事化的讲述在有些场景下甚至不如一张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和效果。 报社、报业集团都在从单一媒体向全媒体发展,那些拥有新闻网站、手机网站的纸媒体记者不应只做纯粹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写作的方式也应从一味地追求写作技巧转向为全息式的报道,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除了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更需要用相机、摄像机捕捉精彩的细节和瞬间,一图胜千言,一图也省却了无意义的写作技巧。 加法,加什么 ●加上新闻的“第二落点”并在第一时间报道 所谓第二落点,是相对“第一落点”而言的。“第一落点”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力求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多少年来,新闻媒体不惜代价、以快制胜、从“第一落点”时效上争抢新闻,已成为抢占新闻传播制高点的“常规战略”。但在当今新闻传媒多样化、分众化的新态势下,重大突发事件和独家新闻极不容易被一家或几家传媒完全垄断;在新闻素材共同占有的状态下,要求“打第一枪”非常难以做到;网络媒体强势占领了新闻报道的“第一落点”位置,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难以与之抗衡。加上新闻的“第二落点”就是要在写作上走出拼抢新闻时效的窠臼,探索新闻差异化的新策略、新路径。 新闻的“第二落点”不是背景资料,不是相关报道,而是新闻事件的扩展和延伸,具有独立的新闻价值。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媒体密切关注,各家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争相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灾区,高密度的信息让普通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了抗震救灾一线的真实情况。但在各家媒体进行动态新闻报道的同时,有部分媒体另辟蹊径,提出的“设立哀悼日开展举国致哀活动”的建议,就是在第一新闻之外寻求到的第二落点。美国《纽约时报》曾对自己2001年度版面新闻采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完全由该报社记者、编辑采写的原创新闻即“第一落点”的新闻报道,只占到全部版面新闻总量的5%,而其余均属“第二落点”的报道。 新闻报道终究是要追求时效的,如果说第一落点无法拼抢时效,那么第二落点的寻找和报道就必须要考虑时效。只有善于发现和捕捉第二落点,才能增加原创、独家成分,放大新闻价值,实现新闻的差异化,也才能使第一新闻事件的信息更丰富、内容更丰满,可读性更强,才能开辟出新闻价值的二度空间。 如何寻找第二落点?传统的方法和渠道有:从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中捕捉,比如刑事案件、贪污腐败案件的报道,在基本新闻事实呈现之后,关注点自然就转移到与案件相关的影响、危害、原因、惩戒、庭审、宣判等等方面,这就需要媒体尽快转入第二落点,通过第二落点的报道补充第一落点中事实的不足;从垄断性新闻背后捕捉,比如国家在出台重大政策、举措时,一般只授权给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机构独家发布,挖掘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政策颁布后的社会影响等第二落点恰恰可能是受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从专业性、地域性角度在新闻通稿中捕捉,比如行业媒体和地方媒体可以站在行业角度、地方区域角度以新闻的贴近性来挖掘新闻中不被关注的新闻盲点。其他还有从已报道的、要素齐备的新闻中寻找隐藏着的戏剧性情节和富有人情味的软新闻,从编辑整合中串联事实体现“第二落点”,用“第一观点”来实现“第二落点”等等。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还应学会巧妙利用web2.0的各种互动应用,发挥互联网中的用户智慧和力量采访与写作第二落点新闻,比如开设手机短信、网络微博、SNS社区论坛等平台,鼓动、吸引网民积极爆料、提供新闻线索,既抓第一落点新闻,也抓第二落点新闻;关注网络上的知名社区、论坛、视频分享网站,从中发现新闻线索,还可以利用社区和论坛展开新闻征集、网络调查和意见收集,为写作第二落点新闻寻求素材;设立媒体公共主页平台,通过报道第一落点新闻收集网民留言,推动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在人人网,有上百家媒体都开设了公共主页,主页上登载的每条新闻都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评论和留言,这些评论和留言中都蕴含着网民的需求,也能发现新的价值点,当然也就是挖掘第二落点新闻的金矿了。 ●加上新闻意义的述评与解读 网络时代,面对资讯海量、观点杂陈的世界,受众对于内容的诉求在发生改变,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提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在丰富性的迷乱中有一种追求秩序与意义的强烈需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媒体人最大的价值和力量就在于用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受众提供新闻重要性排序,提供价值判断标准,提供新闻意义解读,以“帮助人们减低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但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识、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 可以引入点评式报道。新闻媒体传播的第一要则是尽量客观、准确、公正地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原新闻的本来面目,而任何解读、阐释、点评都或多或少带有点评人的主观意见、依据个人的新闻观和价值观所作出的评判。传统的新闻述评一般都是将新闻与评论交融在一起,这样就有可能新闻报道中带有写作者的个人偏见,“导致受众接受的信息偏离特定的事实真相”。剥离新闻与评论,既展现新闻的原貌,又不失对新闻意义的阐释和评析,受众对于信息的解码在两个层面上递延,即使阐释和评析带有个人观点,但也不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接受。 可以引入微言博语、网络留言。每个片段百十来字左右,少者只用十几个字,一般网民热议和评论的话题都是热点、焦点新闻,用网民的观点、反馈来表达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避免长篇大论,避免随意的漫谈、空洞的点评,可以呈现多元化的观点从而避免媒体人评论中夹杂的个人主观偏见,可以利用网言网语随意、亲和的风格达到贴近、可读的效果。 ●加上新闻的视觉化与显像化 传统的视觉新闻是指纸质媒体运用形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法,用文字符号抓取一些典型细节或生动画面,使受众获得视觉效果,其重点在于写作手法,即用文字来真实再现新闻场景。 加上新闻的视觉化与显像化是指在用文字表述新闻内涵之外,应更多调用各种传播符号,来实现复杂新闻的简单化阅读。如下图《新京报》制作的视觉新闻“马家堡东路建行抢劫案过程示意图”,围绕新闻事件主题,用模型图复原现场,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事件如何一步步发生,用数字符合和线条箭头演示时间过程和活动过程,虽然是一张模拟现场图,但人物位置、重要设备和现场场景清晰、直观,内容丰富,跟随着数字的提示和箭头符号就能得到这一事件发生、进展的完整过程。 美国新闻学者阿诺德所说:“对于瞬间精粹的摄取,照片博得的吸引力是文字所达不到的”。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摄影图片的作用,但摄影图片受客观环境的限制较多,特别对于一些理论性、过程性的内容很难表达,因此可以考虑而用图表、示意图、地形图等来演绎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制作图表,配以文字构成视觉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新闻媒体将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仅作为“版面补丁”、“新闻配角”,网络时代图表、图示完全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甚至主要角色,有些新锐媒体已经将图表新闻从上述三类发展到仿真图、三维模拟图、系列漫画图等等,新闻的视觉化不仅大大减轻文字阅读的信息负担,而且直观、形象,更易于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接受。 ●加上新闻的层次化写作以服务于多终端 网络时代新闻阅读的一个重要改变是阅读终端多元化,这意味着写作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受众、针对不同终端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次采集、多重写作”。 层次化写作的重点不在写作本身,而在于对不同终端的特性及其使用者特点的掌握。比如同样是为网络写稿,网站、手机网和IPAD网因屏幕不同、技术原理和操作方式不同因而对写作的要求不一样。网络新闻靠标题吸引网民,靠超链接丰富报道、延伸阅读,因此写作上要重视标题制作和文本层的相关报道;手机网屏幕小,速度慢,不能存储大量信息,因而写作上标题字数受限制,力求新闻导语化,多媒体形式不宜多采用,减少甚至不带相关新闻;IPAD网有独立的浏览器,但浏览信息时操作较繁琐,标题和正文一般同时出现,不能显示FLASH,因而写作时不必要多考虑标题的修饰和限制,新闻正文内容也可以在导语之后有扩展和补充,不能在制作新闻时嵌入多媒体形式。 无论减法还是加法,根本一点都在于要适应网络时代新闻阅读的变化,要立足受众,从满足受众要求出发改变传统的写作理念,从为媒体写新闻到为受众写新闻,从为单一媒体写报道到为多终端写报道,从为所有用户服务到为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用户服务,从而实现从媒介融合到传播融合的升华。 [作者:詹新惠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