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国:大巧若拙,感受文学的共鸣 | |||
——读“尾巴的故事”有感 |
|||
煤炭资讯网 | 2011-3-2 8:50:35散文荟萃 | ||
自从第一次接触《川煤文艺》,我就与它接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它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第六期《川煤文艺》刚到,我就爱不释手的畅游在文字之中。当我看到一篇名为《尾巴的故事》的文章时,就被它趣味十足的题目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一口气将文章读完,精彩之处让人动容,值得细细品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整篇文章以一只名叫“尾巴”的小鸡为主线,描述了文革中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文革时期,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作者一家省吃俭用,将“尾巴”喂养大,尾巴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为了给见义勇为受伤的父亲补身体,“尾巴”成就了“大义”。 因为我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小时候受冻挨饿也是常有的事,家庭环境、生活条件与文中描写的极为相似。所以,我一看到文章的第一段就被吸引住了。作者以叙事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尾巴”的由来:弟弟吃饭喜欢端着碗四处跑,小鸡仔就跟着弟弟跑,就像弟弟的尾巴,于是就给小鸡仔取名叫“尾巴”;“尾巴”一语双关,既指小鸡,也指文革期间造反派到处揪资产阶级的尾巴,带有一种讽刺意义。文章表面上是在写小鸡,实则是在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父母因为是教师(当时被称为“臭老九”),又在家饲养“资产阶级的尾巴”而成为了造反派批斗的对象。 “大巧若拙,大简实繁”。文章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卖弄,却很能打动读者的内心,就像是小时候外婆讲的故事,亲切自然又富含哲理。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深深的感染了我,当我看到“许久,妹妹慢慢站起来,将‘尾巴’轻轻交给母亲,眼泪从那双温柔的大眼睛中溢出”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眼泪情不自禁的夺眶而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怀被触动、被释放。我非常理解“妹妹”的心情,一边是陪伴自己成长、带给全家人许多快乐的“尾巴”,一边是生我养我、见义勇为的慈父,最后,为了让父亲早日康复,不得不忍痛交出“尾巴”,牺牲自己的快乐。文章还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一家人却相亲相爱非常和睦。“三兄妹会给体弱多病的母亲夹上煎蛋,但最后也都回到了三兄妹的碗里。” 特别是文章后半部分的描述,逐步把感情推到了一个高潮,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作者把看似简单的“小事”,推到了一个历史大舞台,演绎成了一段撼人心魄的精彩故事。“尾巴”变成了一锅鲜美的鸡汤,故事到此按理应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以喝鸡汤的邻居家的女同学揭发父母为线索,很自然的将文章的前后两部分衔接起来。邻居家的女同学向造反派举报了“资产阶级的尾巴”,不管是有意和还是无意的,体现出的是在那个非常的年代里,一些人的人性被扭曲,成为被他人操控、利用的工具。与其它一些反映文革题材的作品不同,本文中看不到疯狂、暴力、血腥的场面,作者以平和的心态和平淡的字句,描写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读该文如品茗,初闻,清香淡雅,入口,浓烈微苦,再品,回味甘甜,余香不断,回味悠长。文章《尾巴》如果没有那种苦味,也就少了些跌宕起伏,也就没有回味悠长的妙处了。 文章的结尾,凸显了一种人性的真善美。虽然身处动乱时期,但父亲在危难时刻,身体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奋不顾身抢救小女孩;就算被造反派抓去批斗,在心中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没有愤世嫉俗的心态,以平常之心对待得与失。正如文中父亲所说:“福兮祸兮,祸兮福兮!”,平淡之中见精神!作者在最后用了一种平和的方式结尾,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在读完以后,有绕梁三日余音不断的感觉,让我浮想联翩,沁潆在人生的光怪陆离中……
一位作家说过:文学是通向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最快捷的通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就能领会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状态,就能自然地从思想上得到提高。《尾巴的故事》以其独有的风格体现出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到位的拿捏。作为一篇叙事散文,它所反映的好像是作者个人对那段历史的感动,其实是反映了经过了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的一种反思,一种共鸣,它提示着我们该以怎样的思考、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我们曾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与物。 《川煤文艺》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还让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该怎样生活。感谢有你,《川煤文艺》!
作者单位:四川威达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