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清华机械厂“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通过综合防护性能试验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2-10 11:02:23厂商在线 | ||
12月5日上午9时30分,长治清华机械厂康庄航天工业园区内,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请你们出舱”指令,参与“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106小时认证应用试验的8名队员在欢呼声中有序地跨出试验舱体。至此,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治清华机械厂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顺利通过中国安标中心委派重庆市煤科院检验中心综合防护性能试验,即将转入批产阶段。
战略合作催生煤矿安全救生系统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作为国家 “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子项目,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战略合作要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治清华机械厂与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械、电气、结构、力学、生命科学等航天专家、煤炭生产专家,组成研发项目团队,联合开展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攻关。 去年11月份以来,研发团队开始进行救生舱项目的市场和技术调研,在短短的8个多月时间内,先后完成样机研制、设计改进、上百次分系统试验,又经过4小时、12小时、96小时入舱生存试验。2011年11月30日23时30分,进入到关键的8人106小时认证应用试验。 舱内温度、湿度适合人员生存 对于救生舱项目研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106小时模拟灾变环境生存检测试验,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治清华机械厂和中国国电集团平庄煤业联合组成试验队入舱试验。救生舱内设有座椅、照明、通讯、供氧等装置,舱内备有食物和饮用水,为舱内人员提供所需的能量。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并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清除。救生舱试验完全模拟井下灾变环境,在不允许有外部电源、与空气完全隔绝、并保持外部55度环境温度6小时的情况下,要求保持舱内人员生存106小时以上,为抢险争取宝贵时间。 4天4夜多的连续工作中,试验队组成了由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的入舱试验、舱外监控、医疗救护、安全监察、后勤保障、应急救援6个小组,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106小时的生存试验中,测试组模拟了多种外界高温高压高湿环境,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现场检测结果表明,生存舱温度始终控制在30度以下,湿度低于65%,适合人员生存。12月5日上午试验队员出舱后,医学专家组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复查,结果表明每名队员身体各项指标均符合健康要求,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多项工艺技术代表航天先进制造水平 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由过渡舱、生存舱、设备舱三部分组成。其先进的生命保障系统,足够强硬的框架、瓦楞板壳体结构,洁净清新的压风过滤系统,有效的有害气体气帘隔离技术,科学合理的食物配备方案,可为避险人员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生命保障系统是救援的核心系统,研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研究团队的有力支持,主要采用了空间站再生室环控生保系统中微量有害气体检测与去除技术,及某国防军工项目中应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冷新技术,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舱内人员的安全性、舒适性。项目组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多年从事航天工业装备制造的优势,将产品设计为超强的瓦楞钢分体式结构,使舱体的抗爆性能得到显著提高。采用高科技的航天保温和密封材料,完全隔绝了舱内外环境,为舱内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殷小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