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院的领航人 | |||
——记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院长杜木民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1-22 14:36:23厂商在线 | ||
十一年前,一份所长任命书将杜木民推上了企业发展改革的风口浪尖。风急浪高,他却带领煤科院人一步步的走出困境,走向辉煌。他是领航人,引领着煤科院的航船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 立下军令状:“十年实现收入过亿元”
2000年4月,杜木民来到了河北煤研所的门前。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单位,不论从规模上还是效益上,都很难和“利润“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这是典型的老大难企业,1999年总收入不到400万元,职工的年均收入仅有6700元,有的部门甚至几个月开不了工资。看着手里的任命书,杜木民感到了压力,但责任感告诉他:“必须扛起这个重担,让所里职工富裕起来!”
调研后,他发现所里仅有一项收入来源:为各煤矿提供技术服务所收取的服务费。
“一定要变!我们要产研结合,在做科研的同时发展产业,由研究单位大步迈向科技型企业。”时任河北煤研所所长的杜木民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这样讲到。
在会上,杜木民首次提出了“科研立院、产业富院、人才强院、政策活院”的企业发展理念,并以大气魄立下军令状:要用两年理顺工作关系,三年打下基础,十年实现收入过亿元!
突破瓶颈,稳步发展三大产业
为了走活发展这盘棋,杜木民选择了一条“以企养研、以研促企”的发展之路。他果敢地塑造出“三大产业”,使煤研所脱胎换骨,重现生机。
2001年,杜木民瞄准了重介质粉生产紧缺的现状,及时筹建了重介质生产厂,并于当年12月全面投产。一年中,产量就达到2000吨、销售收入100万元,并成功注册了“洁媒”商标。
2002年底,他再次做出了前瞻性的决策:实施“扩建年产五万吨选煤用重介质项目”。产业扩张使得重介质厂在2004年即取得了产量10000吨、销售收入540万元的骄人业绩,撑起了煤研所的半壁江山,
同年,杜木民果断的对矿山支护公司进行了改制,变为煤研所的自主拥有产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煤炭市场迎来了产销旺季,对辅助运输设备的需求量成倍增加。杜木民没有放过这个机遇,将它作为盘活设备开发中心的有利时机。
此后,在杜木民的带领下,设备开发中心根除了营销短板的障碍,大刀阔斧的开展产品推广。坚持每年举行煤矿辅助运输研讨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相继研发出3吨和8吨防爆柴油机钢轮机车和架空乘人装置等产品,并成功塑造出“无极绳普轨卡轨车”这一核心品牌。
“目前,卡轨车已在河北、安徽、内蒙、山东、山西、新疆等省的十余个煤矿推广,最近几年销售收入都突破了2500万元,在08年底更是达到3000万元。咱们的卡轨车成为了井下辅助运输设备市场的香饽饽!”现任中心常务主任梁义江高兴地说。
整合科技资源,变“项目组”为“大部门”
“难管”,是煤研所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受历史遗留风气影响,科室权利分散,人员思想散漫,不服从管理。“我们单位是出了名的散,一个地质室就包含放射性组、坑透组、电法组等四个物探组。这些组总是各自为战,自我意识很强。常常是两、三个组去抢一个项目,互相竞争,互相压价,导致项目费也大为缩水,这是多大的科技资源内耗!”所里的老职工感慨着,“所长难啊,哪个一把手在这个烂摊子面前不退缩,所长就没有,他不但没退,反而带着我们一步步走了过来。”
在2001年初,杜木民就开始着手进行科技资源整合,把各部门分散的“项目组”整合为“大部门”,将放射性组、坑透组、电法组整合为地质水文室;将原卡轨车组、单轨吊组和无轨胶轮车组整合为设备开发中心。这一举措形成了科研团队,集中了科研力量。与此同时,强化大部门的用人权和部门内工资、奖金发放的权利。每个部门完善研发、营销、服务、生产队伍,部门人员协同作战,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
2002年,整合基本完成。整合后的部门分工很细,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在2003年全所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职工的年均工资达到1.6万元。十年来完成了科技项目23项。
大气魄挥洒大手笔,大手笔成就大业绩。在杜木民的带领下,2009年7月,煤研所“撤所建院”,成立了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在当年,销售收入达到1.15亿元,阔步迈入全国一流科技强院的队伍,成为了我国省级煤炭研究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的典型代表,是“以企养研、以研促企”的完美典范。
当人们惊叹煤科院的巨变时,老职工都竖起了大拇指:“是他,创造了奇迹,实现了煤科院的跨越发展,为我们职工带来了殷实的生活!”杜木民院长当初的承诺全部兑现:到2010年底,煤科院总收入达到1.3亿元,较十年前翻了20多翻,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是十年前的1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