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梓瑾:祝福矿工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1-16 10:06:01散文荟萃 | ||
随着时光的变迁,光阴的荏苒,从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我先后辗转于川煤集团李子垭煤矿采煤一队、绿水洞煤矿掘进五队,由“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逐步成长为成熟干练的井下工人。回眸在井下工作的历程,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见到地面上那一缕阳光。这阳光代表着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亦印证着遵守煤矿安全规章制度的至关重要和安全责任的“重于泰山”。更让我知道了“挖煤的”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矿工”。他们的“三特”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犹如一条条荆棘编织的桂冠,戴在矿工的头上,让“矿工”这一名字显得更加响亮、绚烂。
首先,矿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处处鞭策着我。刚参加工作时,乘坐人车进入井下主巷道,微弱的灯光无法照亮脚下的路,只有借助我们的矿灯进行照明。行进中,井下复杂的地质结构,让安全帽频繁的与头顶上的岩石“亲吻”。通过“攻坚啃难”的克服一个个的困难,攀爬一条条的“马路”,最终来到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的温度偏高而又潮湿,我穿着厚厚的工作服站在那里不动已是汗流浃背,工人们还要在这种温度下正常的工作,其辛苦毋庸赘言。当走到通风巷的时候扑面而来的风吹的我浑身发抖,这里的温度又明显的降低了好多。狭窄的空间,没有阳光、和风的沐浴,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这就是矿工的工作环境,但是我们“特别能吃苦”的矿工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其次,矿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其一,2009年1月,我来到绿水洞煤矿掘进五队上班,上班初期,要熟悉井下巷道,出于安全的考虑,掘进五队安排跟班副队长和技术员陪同我们前往。行进中,班副队长和技术员对我们精心照顾,时不时的跑前跑后清点人数、告诉我们注意事项,还为我们讲解地质构造、掘进生产工艺等井下专业知识。一路上,我都在和技术员在闲聊,通过闲聊得知,得知矿上的技术员大多都不足25周岁,天天各个点面“来回转”,确保生产现场正常运转和安全。这就是我们的年轻矿工。其二,行进中,我看到许多生产一线的矿工蹲在地上吃着“班中餐”,少数职工手里拿着的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手里所拿的不是平时吃饭时所用的筷子,而是用井下生产所用废弃的“竹笆片”制成的又小又短的“筷子”。这就是我们的矿工,面对黑暗、潮湿、狭窄的作业环境,他们用这种“特别能战斗”的实际行动为矿井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再次,矿工“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矿区远离市区,没有霓虹,出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山。矿工没有华丽的衣服,只有粗糙的工作服,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粗茶淡饭。他们抛弃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来到了这些偏远的角落里生根发芽。他们这种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新时期像我这样的青年值得好好学习的。在这里我看到矿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景象,完全是源于他们特有的豪爽。在这里他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爱情、理想;在这里战斗了一辈子奉献了自己的人生。这些奉献不止是可以用魄力就能解释清楚的,无私的奉献与为企业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最终的理想吧。这里一切很艰苦,但是“特别能奉献”的矿工就是在这里为企业安全生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日月荏苒,光阴如梭,转瞬30年!绿水洞煤矿从建矿投产到今天,30年间,煤炭产量不断攀升,年产从建成投产时的60万吨,到改扩建后120万吨水平。30年来,多少人为之付出了青春年华,多少人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正是有了历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奋进,正是有了几代矿工的不懈奋斗,正是有了他们的“三特”精神,正是有了不断传承的优秀文化,才有了绿煤今天的繁荣与发展、和谐与安康。在庆祝建矿3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成就与辉煌属于他们,自豪与光荣属于他们,鲜花和掌声更属于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