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山:矿山的荣誉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0-7 21:55:01散文荟萃 | ||
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两沓不同的荣誉证书。一沓是父亲生前在煤矿工作近三十年所得的部分荣誉证书,另一沓则是自己参加煤矿工作以来所得的各种荣誉证书。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父亲的荣誉证书早已陈旧泛黄,而我的荣誉证书却还崭新漂亮。不论两代荣誉证书的新旧程度、规格设计、印制工艺、书写风格有多异,更不论两代荣誉证书各自本身的“含金量”悬殊有多大,我都同样百倍地珍惜它们,并始终把它们当作自己人生旅途前进的动力。因为,这两种不同的荣誉证书,它不仅包含着我们父子俩在漫漫人生中各自同样对煤矿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而且也见证着我们父子俩在不同的年代,各自不同的奋斗足迹。同样,也见证着我们的矿山许多年以来的发展和变化。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抽屉,翻开一本本不同年代的荣誉证书,默默地端详着它们。同时也翻开了对父亲、对矿山、对往事沉甸甸的回忆……
因为父亲是矿工,所以我从小就认识了煤矿。而真正了解到父亲和他当年的矿山工作及生活状况,则缘于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对矿山往事的诉说。
1958年,父亲来到宁乡煤炭坝煤矿(今湘煤集团长沙矿业公司)当上了一名矿工。听父亲说,那个时候,煤矿里连绞车都没有,从工作面开采出来的煤炭,要从井下运送到地面,全靠矿工们用人力一担担地挑出来,俗称“挑弯扁担”。父亲当初就是一名挑煤工。挑煤的活计相当辛苦,就是排着队,一个挨着一个地挑着担子往前或往上移动,有时挑着担子在斜井都想打瞌睡,后面的人挤着前面的人往前移,挤醒了挑着担子继续往上爬。有些和父亲一同去当矿工的同伴,实在吃不消,又返回了农村。父亲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抱着“矿山的条件总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信念,没有当“逃兵”。1963年,父亲和他的一百多个同事调到了资兴矿务局富台煤矿(后来叫永红煤矿,1986年关闭),从此,父亲就在矿山扎了根、安了家。
父亲的一生很平凡,他不善言谈,忠诚老实,工作积极肯干,虽然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但是,在平凡的工作当中,他是很受领导器重和同事尊重的。听父亲的同事说,在富台煤矿井下采煤时,有一次,父亲被煤埋住了,幸亏同事们抢救及时,捡回了父亲的一条命。出班后,父亲不但不作声,居然还忍着沉痛,帮母亲去担水,为的就是怕母亲担心。直到领导找上门来,在领导的“高压”下,父亲才去住院治疗。我想,父亲的那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与这些不是没有关系的。
1974年,父亲因阑尾炎动了一次手术。当病情发作时,当时的领导非常关心他,不但亲自登门探望,还立即安排专车送他到马田煤矿职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来手术伤口因感染化浓,领导又将他转到郴州市治疗。痊愈后,父亲深情地对我说:“石伢子,如果我不是工人,这次恳怕连命都难保!”父亲简短的言辞、情真意切的表达,字里行间表露出他对祖国、对矿山的深深感恩之情。
大概是长期居住矿山棚户的缘故吧,父亲一生最大的理想是能够住上楼房。父亲1986年退休后,迁到了老家农村居住,主要目的就是想建一栋楼房居住过老。父亲很快就将理想付诸于行动,并自己动手制砖,还请工匠建成了楼房的底层初型,但终因自己年老体迈,加上当时的煤矿不是很景气,我这个做儿子的也没能在经济上给予他支持等原因,楼房最终未能建成。直到1996年父亲去世时,还念念不忘建楼房之事。
父亲终究没能够住上楼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我想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是,在您走后的十多年里,矿山的变化真大呢!昔日矮小、闷热的井下木支护端头,如今全部变成了高大、凉爽的金属化工作面;昔日矿区的泥泞小道,如今都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水泥马路;昔日阴暗潮湿的矿区工房和棚户,如今绝大部分被崭新的花园式生活小区所替代……
更值得您欣慰的是,我自己通过多年的拼搏和努力,也拥有了像您那样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同时,也拥有了一套装饰一新的楼房新居,您那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变成了现实。
矿山哺育了父亲,也哺育了我。父亲的荣誉就是我的荣誉,我的荣誉也是父亲的荣誉。父亲的荣誉和我的荣誉都是矿山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