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真实性管理的“崔克坦法则”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0-3 20:08:18写作 | ||
对微博的再认识 无可否认,微博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媒介)形式。但是,在微博火爆的背后,其内容真实性却不像传统媒体因有制度化的审查体系而得以充足保障。也正因此,由微博引发的多起“涉假新闻事件”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比如,2010年12月6日晚8时许,新浪微博有人传播“金庸去世”消息,不明真相的网友疯狂转发。某刊物负责新媒体的一位编辑下班后看到这条微博,于是在家登录该刊新浪微博官方账号,以该刊名义发表类似内容的微博。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以为是该刊核实并首发的消息,出于对该刊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信任,纷纷信以为真,于是大量转发。 但最终这一消息被确证为假消息。该刊相关编辑及多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均因此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类似事件还有不少。比如,日本发生地震后,微博一度盛传“Hello Kitty创始人清水优子震中身亡、《七龙珠》之父鸟山明、《火影忍者》的作者岸本齐史、《名侦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刚昌等漫画名人失踪”,均被证伪。 那么,一个内容真实性无法在始发阶段就有充分保障的媒介形式,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呢?是不是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来规范微博博主的发布行为呢? 为阐明此问题,我们不妨先跳出传媒研究范畴,看一个令人惊讶的社会学实验。 荷兰崔克坦市(Drachten)曾在交通管理上做过一项不同寻常的实验。这项叫做“不使用交通标志”的实验立意点在于“在公路上不设置任何人们习以为常的交通标志”。也就是说,当人们驾车时,可以不受任何管制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及判断行事。 结果令人十分讶异。这个大胆的实验非但没有出现交通混乱、事故频发的恶性局面。相反,行车的安全性发生了戏剧性的改进。当人们不再机械地遵守交通标志后,他们反而不得不更加谨慎地驾驶。原来他们只需关注交通标志或信号并按此行事,但现在他们必须小心翼翼观察四周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司机身上,并在相互间使用更多的手势及眼神交流,而这样直接导致行车安全性的显著提高。 后来,一位交通专家总结道:太多的规则反而使我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考虑周全的能力。我们正丢掉应具备的为社会负责的能力。前期规定得越多,越来越多的个人责任感就会被扔掉,这就是“崔克坦法则”。 崔克坦实验得到的结论正好可以作为参照,来判断我们是否应对微博进行强制性监管。 对于单向度传播的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如果多次出现失实报道,其公信力确实很快就会遭到质疑而最终失去媒体属性。但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却不能简单类比传统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双向度、多向度的互动资讯通道,就像我们驾车出行一样,一辆单独的车构不成交通网络,许多辆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密集多元的交通网络。 所以,我们不能从个体意义上将诸多微博视为一个个独立媒体,而要将其视为一个由诸多个体联系互动融合而成的整体性媒体。只有持续不断的反馈与互动才给予微博以媒体属性。 微博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采用“先审查,再发布”的方式,而是“先发布,再审查”。更进一步,传统媒体是内部审查,社会化媒体的审查则是外部公众审查,任何有可能获得某一资讯的人,都有权力对此进行审查,并及时公布自己的审查意见。而这些审查意见又作为新一轮资讯,再次接受其他公众的审查。实际上,如果将整个微博视为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因存在着全体性的广泛监督而形成“自纠正系统”。初始发布环节的“放任自流”很大程度上(或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走向全面恶性传播的歧途。 微博的自纠正功能 还以“金庸被去世”这条惹祸微博为例。 2010年12月6日晚8时许,一条内容详细、时间明确、看似真实的金庸去世的微博开始传播。 但仅仅约40分钟后的晚上8点41分,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就通过微博给予纠错:“假消息,金庸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另外,香港没有这家医院,造谣者也太不专业。其实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 再过40分钟(当晚9点22分),发布这一消息的刊物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更正并道歉”的简短声明。内容如下:“本日晚间关于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经证实属于谣言,特此更正并致歉,敬请广大博友们继续支持及监督我们的工作,感谢各位。”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权威管制部门审查监管,但微博自身已极为迅速地完成“自我纠错”任务,反应速度也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就像崔克坦实验中,没有任何交通标志,反而激发每个司机的个体责任感。为数众多的微博博主肯定有知晓真相的人,在责任感驱使下,他们会自动自发纠错辨伪。 当然,如果成千上万微博主中具有权威身份的人站出来参与纠正,那么整个微博体系可信度就会更高。比如,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后,中国沿海一带城市居民因担心核辐射会影响未来食盐安全,纷纷大量抢购,一度引发社会恐慌。此时浙江省几位省级领导(业已实名验证)在微博上发布“浙江食盐库存充足,勿需抢购”信息。来自权威信源的强力纠正,有效遏制“谣盐事件”的恶性蔓延。 可见,“自纠正功能”的存在可有力支撑微博的媒介属性。关于这一结论,我们还可看看维基百科的例子。 维基百科创始于2001年,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路百科全书。任何人,不论注册与否,都可在维基页面上自由编辑维基百科中任何文章及条目。这就等于是“没有任何限制性的交通规则”。维基百科创立之初,几乎没人相信其能取得成功。要知道,先前最富盛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耗费了各学科专家多少心血才精心编纂而成。结果,正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由庞大群体组成的维基用户就在整体上具备“自纠正功能”。尽管维基页面不可避免地出现无心的谬误或有意的歪曲,但总能被纠正过来。事实上,维基百科也正日益成为网络世界不可或缺(也值得信赖)的一个基本知识库。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想要以人力管理如此庞杂且未来更趋庞大的微博体系,在经济上极不可行,甚至是不可能的。 据说,新浪配备了一个二三百人的团队专门从事不良信息过滤。但这样的人力资源面对海量微博信息仍只是杯水车薪。2010年11月,新浪微博推出官方微博辟谣账号,12月推出不实信息曝光专区。其中最为可取的是提供通过微博账号、邮箱、举报按钮等多个途径,调动网友力量实现内容自净。这其实就是对我们前面所说“自纠正功能”的一种主动强化与应用。 微博的崔克坦实验 崔克坦实验取消所有交通标志,但仅保留一个规定:司机在交叉路口时要服从右侧通行原则,如果停下来的车阻挡其他车辆通行,则被视为违章,将被强行拖走。 这个唯一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实验的底线。而对于微博的真实性管理来说,也必须有一条底线。我们可以“放任”一般性信息失真(留待自纠正、自净化),但对能引发公众恐慌或危及公共安全的虚假信息却绝不可轻易放过。事实上,新浪微博或其他微博庞大的人工过滤团队在很大程度上正承担这一重任。而一旦这样的虚假信息出现并造成后果,则一定要给予严惩。事实上,之所以会有人利用微博这样的媒介形式来传播谣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传播力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不了解,也更不了解传播者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但是,只要任何一个危及公共安全的造谣者都逃不脱惩罚,都必须付出代价(从技术角度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假以时日,胆敢以身试法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而微博的媒介属性也有了可靠保证。(作者单位:杭州出版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