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什么,才能看到什么——《柔道:血染赛场》拍摄手记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0-3 20:07:49写作 | ||
荷赛获奖照片拍摄于北京奥运会期间一场女子柔道比赛。当时一名海地选手在与古巴选手的较量中头部受伤,鲜血直流。为更好表现鲜血滴落的瞬间,我移动到较高的拍摄位置,好使背景更干净,也可以形成照片中的画面关系。进行奥运报道时,每天都总结一下,今天有没有错过一些重要瞬间,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片子。当时没时间想那么多,只是觉得,那是当天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拍到这张照片,进而荷赛获得金奖,有很多偶然因素,但金奖归属于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摄影师是必然的。半年多前,我们这个群体与其它世界性通讯社和全球所有重要媒体同台竞技,在奥运报道赛场上竭尽全力,每名摄影记者离这个奖其实都很近。我只是幸运捡到金子的人,而这个群体里,有着更多能够点石成金的战友,指挥策划的领导,默默耕耘的编辑。在北京奥运会这一历史性盛会上,在全球媒体云集的赛场上,能为新华社拿下这枚摄影报道的金牌,成为东道主通讯社比肩超越其它世界性通讯社,圆满完成奥运报道的一个证明,自己确实感到特别欣慰,但同时自知不能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这个奖是新华社,是奥运会中国国家摄影队集体的成果和荣誉。 因为一直驻外,针对奥运会,自己并没有时间作太多专门准备,多是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完成。比如在国外时,我会多拍一些体育赛事,以便了解一些比赛项目规律,积累经验。还到图书馆借阅了德国摄影师拍摄的历届奥运会比赛的摄影图集翻看。奥运前,自己倒是购买了一堆附件准备搞些“创作”,比如相机遥控器,移轴镜头之类。但在实际奥运报道中,我发现这些器材和附件其实很少用到,还会干扰正常拍摄。也许,最基本的拍摄方式有时最为有效。 拍摄外在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了解和把握自我的过程。奥运会报道期间,我也不时被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矛盾的欲望撕扯着。形式对应着美,与空间结构有关;意义对应着爱,与时间历程有关。在一张好的照片中两者可能调和,但在拍摄起点上很难兼顾。好的形式抓人眼球,更与体育比赛展示的力与美相辅相成。而从意义角度切入拍摄却很难讨巧。 慢慢我明白,摄影如果过分追求技巧,就会以失去瞬间为代价,就像翘翘板的两端,此起彼伏。而自己恰恰对技巧不太敏感,更愿意发掘瞬间和细节后所隐含的意义。具体到体育摄影中,就慢慢形成一个信念:无论一场比赛多么乏味,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我所要做的,就是坚守住乏味与平淡,等待、发现并捕捉这个灵光闪现的时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一些人也是靠同样的信念生活在世上。在这个意义上,比赛和人生一样,拍比赛,就是拍摄人生。 瞬间和细节往往因为太“小”而容易被忽视。在从事摄影记者职业之前,我和捷克这个“小”国家打了十多年交道,真正的摄影启蒙也始于捷克,也许是受到捷克民族艺术思想的影响,我对小的东西比较敏感,相信“小的才是美丽的(small is beautiful)”,由此引申出的注重瞬间和细节,关注弱者,倾向小人物,感性等等特质,回过头看,在这张柔道照片中多少都有所体现。 回首奥运会,它不仅是一场体育报道盛宴,对于自己更大的意义是,它是一个大的洗礼。我知道了每个人的特质不同,从而不再因为外在的诱惑和欲望而在形式与意义之间迷惑,明白了“只有忠于自己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这个原本简单的道理。摄影很难,因为摄影很容易。刚开始,仿佛自己看到什么就能拍到什么。到很久以后才会明白,其实自己想到什么,才能看到什么。在纷繁的奥运赛场上,拍到这张转瞬即逝的照片,进而获奖,给了自己坚守的摄影信念一个意外的注脚,我心怀感激。(作者是新华社摄影部记者,获得第52届荷赛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