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根:厦门之旅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0-29 9:01:14散文荟萃 | ||
去厦门旅游是我多年的梦想,这次终于圆了这个梦。
没来厦门之前,一直觉得它是个海滨城市,来到后方知,厦门原来是个岛。临近中午,虽说已是深秋季节,但这里还是那样的闷热,艳阳高照,海面上如铺了一层金箔一般金光四泄。厦门,靠近岛中的地方,街道楼群与其它城市没什么大的区别,似乎还有些陈旧,但到了环岛周边一看,令人眼界大开,俨然是一片域外风光。高楼鳞次栉比,花园洋房大海,椰树,木瓜,芭蕉,铁树掩映其中,小道林荫,曲径通幽,厦门的市花三角梅红的似火,到处是春意盎然。
城市是洁净的,空气是潮湿的,树木是繁茂的,人群是熙攘的。
这里是南普陀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其救苦救难贴近百姓,九州皆道场,华夏满殿堂,其香火的旺盛不亚于释迦佛祖,南普陀就是观音菩萨在闽南接受朝拜的又一个处所。在这里,香火鼎盛自不必言,紧邻寺院的倒是一所闽南佛教学院,闹中取静梵音袅袅,别有一番风韵。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释迦佛祖涅槃在树下的菩提树,这个从西域植来的神树,长的冠大干粗真的是彰显佛家元气。
寺院层叠向上,殿堂巍峨,金碧辉煌,香烟缭绕,佛音声声。居士与佛学院的僧侣在庭院一角儿静谧的交流,善男信女默默的祷告焚香,偶间抬头,看见菩萨殿堂的侧匾上写着‘住大自在’的金字,字体显得纤秀,不由得猜想,这是哪位大德庵尼住持或信仰女居士所写。怀着虔诚,静静地离开这清静之地。
来厦门不到鼓浪屿,就如同到了武夷山不漂九曲溪一样遗憾。一首《鼓浪屿之歌》让这个小岛蜚声海内外,来到厦门码头,看着对面的鼓浪屿,估摸着也就是五六百米的样子,没来得及体验轮船的晃动就已经靠岸了。小岛上满眼皆是各式各样的外国建筑,当然这都是历史遗迹。 离码头最近的是英国领事馆,一栋层高不多的红砖小楼,掩在绿丛里,这里有欧美风情的教堂,华侨富商的别墅。古榕树衬托着西洋建筑,玲珑小街走着闲散的游人,斑驳的老建筑,精致的门楼,就像到了国外的休闲小镇。诚然,这些历史的遗迹,反映出鼓浪屿时年的屈辱,鼓浪屿最高的日光岩上,明朝战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倒是给人平添了几分国人的豪气。历史,已经走过了沉重的脚步,何种当时的辉煌建筑,何种当初的不可一世,何种当年的富户豪门,都已经成为如今游人的津津乐道。 不大的鼓浪屿,还是音乐之岛,史上出过杰出的钢琴家,声乐家,更出过新中国妇产保健学科领域的奠基人林巧稚大夫。 坐上客轮,乘着海风,快速的围着鼓浪屿兜一圈,实在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海风劲吹,海浪翻卷,航标晃动,沙滩闪过,令人心旷神怡。离金门岛越来越近了,导游词说明,轮船已经越过了台海军事分界线。人们的情绪有些激动,人们的眼光有些迷茫,这么快就到了金门岛?遗憾的是,金门遥遥在望,大旦岛近在眼前,轮船停了。几百米外的大旦岛上树木寥寥,国民党徽看得很清楚,一幅“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写在垒砌的长条墙上,没看见有人活动的痕迹。就这么不知觉的走进了台湾的海域,就这么有意的遥看咫尺的金门岛,真是离得太近了。随着“三通”的实现,民众所期待的“两岸一日生活圈”也即将成为现实。看来,外地人跨上金门岛也为时不远了,但愿有机会上岛一游。 我们还游览瞻仰了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集美镇的故居,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看着已故陈嘉庚先生铜像,想着这位把毕生财力、精力献给祖国的侨领,尤其是他捐资助学的善举,得到了全民族的景仰,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极高赞誉,是中华民族的楷模。
别了,厦门,再见了,鼓浪屿,想念你,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