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余:在文字上行走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0-27 19:56:34散文荟萃 | ||
那天,又翻出了以前邮寄的一本济南的鲁先圣所著随笔集《人生随想》,鲁先圣曾经是一名秘书,业余时间写一些散文、随笔、小品文,抒发一些对人生的感悟。其中有一篇《在文字上行走》,我不敢和他的经历相比,但里面所说在文字上行走,却真实的让自己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彼推己,想到自己这些年来在文字上行走的历程,感叹良多,有时间拿出来整理一下,也算是对自己心灵的一份交代。
蓦然回首间,人生已经将近过半,在即将进入不惑之年再去整理自己那些流失的从前,再诉说那些在文字上行走的历程,有些为难,也有些无奈,但毕竟是已经发生过了,也就没有必要去回避,还是要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心灵,倾听一下内心真实的声音,不论生活以怎样的状态面对自己,无论自己以怎样的状态面对生活。
在文字上行走,一直以来,自己在内心深处感觉只有文字中那些优美的、带有亮丽色彩的美好描述会让自己心旷神怡,能够面对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想起毕业后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些时光,懵懵懂懂,恍恍惚惚,可唯有一件事却总是能够引起自己足够的兴趣。那就是在文字上行走。我所说的在文字上行走,只是自己喜欢阅读而已,从没有想过能够用那些优美的文字表达心声,只是一味的走在文字上,没有想象一下自己能够到达怎样的目的地。
在最初的几年中,漫无目的的阅读,手头碰见什么看什么,不系统、不思考、不产生作用。现在想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起到什么良好的作用,只是会经常去看一些低俗的杂志,一些冗长的长篇小说,也曾经尝试着去读一些有些深度的东西,但年少无知的自己总是用浅显的阅历去审视这个并不明朗的世界。那时的自己,现在能够想起的是阅读过大量的比如贾平凹《废都》、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等没有多少深度的通俗小说,稍微有些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比如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七月》、等等有些艺术性的书,只是那时的自己阅历太浅,没有经历过婚姻,也没有经历事业的成功,只是一个青涩的毛头小伙。那种在文字上行走的经历只是年少无知的自己填补内心空虚寂寞的一种方式。有一段时期,总想用一些成功人氏的励志故事来勉励自己,于是找来了大量的名人传记来激发自己那颗不安分的心,《毛泽东传》、《邓小平传》、《蒋介石传》等名人传记,那时的自己对典型的反面人物传记还有着一些特别的喜好,比如《墨索里尼传》、《希特勒传》等等,还有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现在已经很难想起,反正是自己能够搜罗到的,都会找来阅读。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一些积极向上生活的力量,感受那些美好,体味那些纯真,体悟那些丑恶,感知那些阴暗,懵懂的感知这个世界,手中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
慢慢的和社会接触,经受人情冷暖,一次次受伤害,一次次摔倒了爬起来,所有的资本就是有着年轻的体魄和美好的青春。在有了理想和清晰的生活目标后,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那时在阴暗潮湿的千米井下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才能坚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份道路,怎样才能够活出精彩的自己,怎样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从来没有过太多的颓废和消极,拥有的只是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在那些名人传记的激励下,在参加工作数年后的日子里,找到了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途径,想到或许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便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自学考试中。现在已经很难想起其中的细节,只是能够想起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失败、再重新开始,一次一次艰难的坚持、留给自己的是坚忍的身影。
在最初参加自考的日子里,拼了命的看了一阵,但接连的打击让自己很多次失去了信心,于是便回到在文字上行走的状态,从文字上行走中汲取那些生命的力量,生活的希望。有一段时期,开始有意识的系统的看一些书。记得有一段时期,对有关战争的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1914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巴顿、隆美尔等名将指挥的一场场精美的战争从时空上引起太多的想象,感觉很是过瘾,增加了很多的知识面,只是现在想来随着岁月的流失已经遗忘已尽。但那时的自己已经能够系统的看一些东西,起码能够对某一个领域、某一段时期、某一个方面的事情有些简短的了解。时光追溯到晚清时期的《官场现行记》、《老残游记》等半文言、半白话文的章回体小说,阅读起来有很大的障碍,但在有闲情逸致的时候,还是能够完整的看下来,尽管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使在当时也没有看明白,现在也更不知其所云云,如果说受益,那就是从在文字上行走的历程是完美的,是增加文学修养的。再到民国时期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张恨水文集中收录的一些作品,那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读起来有些晦涩,但其间大手笔的描写人情冷暖的细节也让人感悟颇深。还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之间爱恨情仇的情感纠葛,《呼兰河传》中那些美妙的童年旧事,总是让人想起那些美妙的童年中流失的日子。至于白色恐怖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红岩》等作品中描写的具有浓厚革命主义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则深深的让年少的自己感受到革命力量,对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的伟大爱国情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算是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随后印象较深的是林语堂大手笔的《京华烟云》,类似于《红楼梦》的大气魄、大场景,在以后的岁月里有了电视语言的诠释,则更增添了一份鲜明的记忆。解放初期的文学作品少的可怜,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段时间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描写的光辉岁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找来肖复兴的《啊、老三届》、老鬼的《血色黄昏》,甚至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名不见经传的现在能够想起来的比如《孽缘》、《城堡的故事》等大批的文学作品,对从1968年开始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76年最后一批知青回城,期间发生的种种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发生故事的背景,动荡不安的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有多少有志青年奔赴远方,凌云壮志,最后却泪撒边疆,现在想来也是记忆至深,不论是对作品里面的人物故事,还是当时自己阅读的状态,都有着清晰的记忆,或许是那一段特殊时期的人物身份引起了自己的好奇,或许是向往那种年青人义无反顾远走四方的潇洒壮举让自己倾慕,甚至里面发生的种种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吸引年少轻狂的自己强烈的想要了解那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同样是那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坛上兴起的“伤痕文学”也有着鲜明的印记,只是时间久远,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强烈的关于伤痕文学鲜明特色的记忆。刚刚改革开放的大中国迎来了灿烂美好的明天,也是文学史上一段比较有特色的时期,同样在文坛上引起了很大的骚动。最具代表性的是路遥《人生》中高加林坎坷的命运,和巧珍之间有着明显差异的爱情故事,也特别的打动人心,那种艰难的抉择,那种难以抵抗的诱惑,让年少的自己总是想假使自己面临那样的境地应该怎样的选择,人生的困惑由此而生,慢慢的体悟人生的艰辛。也给了自己一些善意的提醒和警醒,人啊,千万别见异思迁,一定要从一而终,抵得住诱惑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对路遥的作品一直以来情有独钟,各种版本的所有路遥作品系统的看了一遍,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再到《早晨从中午开始》,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文学性很强,读起来很优美,社会意义强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是一部描写当代城乡之间矛盾纠葛的作品,里面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茅盾纠葛,……与高尚的人物为伍,你将不会再感到孤独。里面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对命运的不屈精神,那种强烈的想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没有什么能够在命运面前屈服,没有什么能够让自己对生命放弃,一次次阅读,一次次不同的感受,年轻的自己升腾起对命运的尊重和渴望,一遍遍的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放弃,与书中高尚人物的对话下,感觉到自己的强大,也就是那一段时期。凭着一种屡败率站的精神,自己的自学考试通过了一门,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总算是看到了奋斗的结果和生活的希望。不至于在千米井下总是感到无尽的绝望,那应该算是生命中一段值得留恋的日子,那一段时期天总是感觉到很蓝,澄明、洁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前进的脚步。除《平凡的世界》外,还有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霍达的《少年天子》,那些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既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对提高自身对现实的认知能力有着很强的教导作用。那时的自己,没有什么羁绊,没有什么顾虑,想干什么干什么。在文字上行走,健步如飞,全然没有丝毫的困顿和疑惑,有着发自内心的愉悦,懂得用一颗欣赏的心去感知周围的一切。时光追溯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张承志的《黑骏马》写了关于对父亲深厚的感情,还有张抗抗曾经有一篇叫《残忍》的短篇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关于友情最高境界及人性心灵回归方面的。有些现在还有着深刻的印象,甚至能清醒的记的里面的人物对话,对一些细节甚至能够完整的描述,以及里面一些美好的描写,如今在岁月的磨砺下,再也不会找到那样的一种感觉。而后是当代一些新时期工业题材的新作品,比如周梅森、比如海岩,比如余华的《活着》里面说:“屌毛比胡子长的晚,却比胡子长的长”,是说有些后辈能够不断超越前辈,不断进取,颇有些“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无奈。这些充斥着非凡哲理的语言,过目难忘,记忆犹新。那些名家、大家的作品,总是能够轻而易举的走进自己的视野,给予自己多方面的指导,刘心武、季羡林、钱钟书、沈从文,……无论是是哪个年代,哪个时期,都能够从这些大师身上找到真正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东西,这是他们穷尽一辈子的毕生精力的东西,凝结了毕生的心血,曾经经历过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从他们的身上,让如今的我们能够感受到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类前进的脚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哪一个人进取的脚步,那种激励,那种激发,是刻骨铭心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懵懂少年,没有什么阅历,没有什么积累,有这些大师的相伴,在人生的旅程上,在文字上行走,没有什么绝望,无论自己身陷怎样的境地,总是能够看到未来的路充满着光明,不颓废,不悲观,总是向前。
在文字上行走,这是一条至今能够想起来的一条路上的风景,具有很强文学色彩的文艺作品。这些只是现如今再去想从前那些年青岁月的足迹是所能忆起的零零星星的片段,不成系统,没有规模,这期间仍旧是在自考的路上艰难的跋涉着。
记忆中还有一些晦涩的所谓的外国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爱》等等断断续续,有短有长,有深有浅,还有那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系列作品。“生还是死,这还是个问题,”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对是生还是死的艰难抉择,让面对困难境遇的自己总是能够坦然面对,是啊,还有什么比人的生死问题更能够让人难以选择,生命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难以割舍?在那些晦涩的外国文字上行走,已没有什么清晰的记忆,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更为深刻的印象,或许是有些附庸风雅的味道,也或许是有些显摆的嫌疑,现在来说,只能是我看了,我知道了,我提升了。无论哪一种文体,毕竟是开卷有益。
现在能够想起来的还曾经对一些现代名人的所谓著作也有过一些关注,比如《岁月随想》《日子》《说出来就过时》《痛并快乐着》,走过也就走过了,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甚至间或会去阅读一些港台言情作品及武侠作品,相信在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琼瑶、亦舒、席绢、金庸,古龙,《窗外》、《六个梦》、《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有时一天一本,有时废寝忘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沉浸在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和书中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伤、一起欢乐,相信绝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过这些类似的经历,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在文字上行走的历程不同,观赏的风景不同,获得的收获也就不同,给自己心灵的感受也就不同,正所谓日子是每一个人的,其中冷暖自知,没有必要猜测别人的感受,只要能够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好了。
现在想来能够为曾经在文字上行走时所走过的路理清一下头绪,能够为曾经流失的岁月找寻一下足迹和印迹,也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来内心真实声音的回答。
在文字上行走,每一种文体有每一种文体的阅读乐趣,那些动辄上万字,几十万字的作品,犹如万里长跑,酣畅淋漓,大气魄、大手笔,需要屏息静气,一气呵成最好,如果不能一口气走下来,暂时的搁置一边,闲暇时接上再走,自有一番风趣。
那些短小精悍的小品文及散文,富含哲理,优美精致。鲁迅的小品文文笔犀利、针砭时弊,有着很强的思想性,有些深邃的问题,他深刻的思考过了,给了我们确切的答案。徐志摩、林徽因、冰心、卢隐、郁达夫……到现代的季羡林、刘白羽、刘心武、乔叶……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种对人世间种种苦难的诠释,对人间市井百态的深刻描述,通过家长里短的娓娓道来,使纷繁复杂的人间多了很多美好的情趣,总是使人感觉生活是美好的,人生很精彩,同时也很琐碎,当然也有很多的丑恶,市井百态,熙熙攘攘,纷繁复杂,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关键是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去成全自己、去欣赏风景,去看云卷云舒……有时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犹如一道闪电,给自己的灵魂指引了明确的去处,那种醍醐灌顶的点拨,会使人茅塞顿开,让人感受到心里亮堂的敞亮,犹如宴席上的菜,长篇小说是大鱼大肉、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是蔬菜,而那些短小精悍的小品文则是水果,清新爽口、赏心悦目,让人在酩酊大醉后得到片刻的清醒。
在文字上行走,拐入另一个岔道口便走进了诗歌的通道,走到这里,便感受到一股清新的风吹来,犹如宴席上的菜肴,到诗歌这里便是佐料了。餐桌上不停的吃了大鱼大肉、蔬菜水果,总是还有一样东西缺少了却总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那么这种东西便是诗歌了。
从远古时期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道德经》、《诗经》、这些东西日常生活中用不到,但是却让人能够感受到中华五千年远古洪荒源头的文化气息,闲暇时屏息静气,慢慢的体悟这种高度凝练了的文字表达的信息,让人在无尽的感受中产生一种哲学的意味,并且还带着浓厚的禅的味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人在禅中体悟人生的美好。是的,我总是想起生活的美好,从古至今,在文字上行走,我总是能够感受到生命中那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些描写月亮美好意境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江畔何年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的一问,便将人类远古洪荒的疑问从源头上追问起来。“月上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种清幽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清新和亮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时刻,让人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无论什么时代,说起爱情,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破败和落寞则表达的是人类伤感的情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将人生的无奈和凄凉描述的淋漓尽致。是啊,人生反复无常,世事难料,有太多复杂的情感无处宣泄,诗歌便成为一种便捷的情感疏通的通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中那种唯美的浪漫让人在浊世中看到纯正的美好,犹如出水的莲,清丽脱俗。“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共享云霞、雾霭、虹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舒婷《致橡树》中对爱情的描写达到了一个极致,多少年以后,我仍旧能够完整的背诵下来,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便成为青春年少的自己生活的动力,现当代的诗歌总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居多,让人在爱情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我是一株开花的树,香气氤氲在云的周围……”顾城、三毛、席慕容……,悲情也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诗歌是最受争议的一种文体,总是给人最美的享受,悲苦的情感让人感受世间的艰难,“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杨沫,这些饱受世间磨难的诗人,对人间疾苦的描述让人在困顿潦倒中看到生活的希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周游世界,做一个快乐的人”顾城、海子、三毛这些对人生有着最深刻体悟的人以种种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充满美好和苦难的世间,让人对诗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是啊,如果诗歌带给人的是这种悲情的情绪,那么我宁愿远离这些负面的情绪,只能是让自己在清醒中面对真实的世界。那些《当你老了》《乡愁》《七里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首首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诗情画意,让浮躁的心情能够得到片刻的宁静,让天空变的瓦蓝瓦蓝,澄明洁净,清新自然,不是吗,一直都是这种情意绵绵的感觉,在诗歌中找寻到纯净、真心、明亮的晴空。当然是在经过种种苦难的岁月后,在经历了人世间一切阴暗、晦涩的痛苦记忆后便让诗歌成为了生活中的奢侈品,当浑浊的世事中能够给一段清晰的岁月带来痛苦的时候,诗歌便成为一种让人愁肠百结的东西。不是吗,一直以来,人世间都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于诗人来说,诗是表达心声的东西,诗言志,诗歌中的语言都是人内心中最真实的声音,一个人只有善于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才能够清醒的面对自己的灵魂,就让自己在诗歌中找到那一丝丝脱俗的东西。当然在岁月的流沙河里,不断的磨砺和经历,很多东西已经不能够让自己再产生丝毫的心动感觉,也不会再让真实的自己轻易的表露出来…… 。
小说、散文、诗歌、小品文,……在文字上行走的历程中,在文字构筑的盛宴里,走进文字描述的精彩世界中,心灵总是会得到纯净的洗礼,精神会得到高度的升华,在文字上行走,这么些年来,且行且珍惜,在文字上行走的历程中,深切的体会世间的美好和亮丽,那些缤纷五彩的色彩,那些无助的苦难和困惑,让人在文字中行走的历程上体悟、感悟、顿悟,然后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面对自己的内心中最真实的感知,让美好永留心间,让生活更美好灿烂。
在文字上行走,健步如飞,让爱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