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艳:从客人的眼睛里重新认识我的家乡 | |||
煤炭资讯网 | 2011-10-24 6:02:53散文荟萃 | ||
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在这个被誉为“山城”的地方生活、学习、工作着。也从书本里、媒体上知道这里简称“渝”,是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因多雾素有“雾都”的别称,夏季天气炎热,也有“火炉”的称号,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设21区19县,总人口3100多万……对于我,这些都仅仅是数据,是知识,仅此而已。
10月11日,“煤田(炭)地质西部政研会2011年年会”由重庆一三六地质队承办在重庆召开。作为承办单位工作人员,我参与了本次会议的接待服务工作。会议前一天,到菜园坝火车站接到了青海局的参会代表一行9人,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陪同客人前往下榻的酒店。一路上,从当地美食聊到了重庆美女,从特色交通谈到了“五个重庆”,看着客人们对这座城市难以掩饰的新奇,我也不自觉地跟着眉飞色舞起来。会议结束后,为尽地主之谊,组织参会代表品尝享誉全国的重庆火锅。乘坐的大巴车,途经渝澳大桥(嘉陵江大桥)、上清寺、长滨路、朝天门,最后到达小什字。一路上,我热情地给大家介绍着两江新区、过江索道、重庆大礼堂、大剧院、朝天门广场、洪崖洞、解放碑……从客人们羡慕的眼神里、从他们由衷的赞叹里,我第一次惊奇地发现,平日里自己不曾留意的城市,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群外地人眼中是如此的富有魅力。也正是通过这次接待工作,才得以认真地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美食”、“美景”、“美女”,作为重庆打出的三大名片,早已名声在外,不必多说。在这里,特别想提到的就是交通,因为它切切实实地影响着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1年3月1日,嘉陵江索道停止营运。这条我国首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自82年建成后,在那个缺少跨江大桥的年代,发挥了连接两岸的积极作用,后来还多次出现在多部著名电影作品中,成为重庆的代表符号之一。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对它的感情,可想而知,也才有了众多当地人在2月28日那天排队体验、排队告别的场景。
与跨江索道一样,为重庆的交通运输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还有“轮渡”。1938年,主城首条轮渡航线从储奇门至海棠溪开航。长达数十年里,渡车、渡人、渡物资,已成为老百姓当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过江交通工具。儿时也曾跟随父亲坐过好几次,印象里人车混流,排队等候的队伍总是长长地从山上延伸至江边,一等好几个小时,不时有卖茶叶蛋、干粮的小贩前来兜售,那时父亲总不时的凑上前去打探还要多长时间才轮到我们。与父亲的焦急等待相比,我更多的却是即将坐上“大船”的兴奋。
现在,嘉陵江索道已正式走入历史,过江轮渡的作用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除了心里些许的酸楚和不舍,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感谢。感谢中央及历届政府对重庆发展的准确定位,感谢父老乡亲在建设新重庆时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我有机会亲眼见证直辖十年的巨变。
2010年,两江上共有53座大桥相连,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城市,桥梁种类从拱桥到斜拉桥,再到汽车和轻轨双通的双层大桥,从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到世界第一拱桥“朝天门大桥”,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多个“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桥都”。2005年6月18日,国内首条高架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开通投入运营,这是我国首次引进的中运量胶轮轻轨交通系统。如今,“五个重庆”提出“加快轻轨、地铁、隧道、桥梁、立交的建设,实现‘半小时主城’”,更是将重庆的“畅通问题”提上日程。于2010年12月18日竣工启用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启了两座航站楼、两条跑道同时运营的新时代, 2010年旅客吞吐量达1580多万人次。2011年7月28日,重庆首条地铁试运营,实现了重庆人近60年的“地铁梦”。同年9月开通的轻轨三号线,次年就可直通机场。不久还将竣工地铁六号线……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将对缓解重庆城市交通紧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尽管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却仍凭借其坚韧的毅力,以崭新的姿态向国际大都市的行列稳步迈进。
正是有了更多的了解,才有更深的热爱。我的家乡,重庆!的确是一座非去不可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