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日前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随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获得了审议通过。这两部规划纲要的实施和获批对高校而言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为此,记者就高校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抢占人才发展先机等问题采访了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明旭教授。 记者:张书记您好,目前对于高校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以来,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人才,请您谈谈贵校人才培养是如何进行的,又有哪些特色? 张书记:到2020年,中国要在国际上确立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是个令人鼓舞而又需要全体国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在想方设法地抢占人才,尤其是瞄准了中国的高端人才。作为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之路,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安徽理工大学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面向和依托煤炭行业,历经分合、撤并、迁址、办学经费短缺等实际问题,但在困难条件下,一代代安徽理工大学人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培养以务实奉献为本质特征的优秀人才。截至目前,安徽理工大学已为共和国培养了近20位省部级领导和一大批厅局级、矿长级干部,也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袁亮等学术精英。“艰苦奋斗、务实奉献”是安徽理工大学办学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学校历史积淀、办学个性和育人特点的生动体现。 该校在新的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不仅要培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人才,更要培养仰望天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有远大抱负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明确了“艰苦奋斗是成才之本,务实创新乃科学之源”的育人目标。为此,学校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原则,优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实现“艰苦奋斗、务实奉献”的素质培养,塑造学生创业创新的精神和务实奉献的人格,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记者:艰苦奋斗是贵校的育人传统,请您谈谈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如何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 张书记:学校曲折发展的历史孕育和铸就了艰苦奋斗精神。抗战胜利以后,渴望和平、重建家园成为当时国人的美好愿望。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和日本东亚工业大学的毕仲翰先生联合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于1945年10月在安徽蚌埠创办了“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当时的200名师生员工把数十间草房和一座小礼堂改做校舍,践行“工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拉开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序幕。1947年,学校从蚌埠迁到淮南煤矿,1951年易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共和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学校确定了为煤炭工业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服务方向,从此与煤炭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时期,尽管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差,但师生员工以爱国兴业的无私情怀和振兴煤炭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边建校、边迁校、边教学、边研究”,学校建设速度之快、质量之好和师生员工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令人叹服。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学校育人作为安徽理工兴校、强校的法宝之一保留下来。 多年来,学校秉承“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坚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相长,注重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引导学生牢记校训,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把“艰苦奋斗、务实奉献”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生入学和毕业生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军训、青年志愿者活动、名人讲座、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等每一个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 记者:贵校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的交往始于1990年,听说您当时还是矿物工程系的一名教师,经过原中国煤炭部严格考核后,作为首批留学西肯塔基大学的访问学者,进行工作和学习。如今,安徽理工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前往西肯塔基大学留学。这段留学经历对您有哪些影响? 张书记:留学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决策,特别是人才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在美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我跟着导师一起艰苦创业,赢得了导师对我和安徽理工大学的信任。导师这么多年也一直把安徽理工大和我本人作为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目前,学校已先后有20余名教师去那里留学,也正是由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价值导向影响,几乎全部回国,成为学校的骨干和精英。1998年,安徽理工大率先在安徽省的高校中开始实行导师制,对本科生的专业方向、立项创新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培训上影响深远。1998年,学校由原煤炭部划归地方,学校抓住了发展机遇,在规模和档次上跃上了新台阶,本科生由4000人~5000人扩招到20000多人。现在,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2000余人,并在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