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经济运行评价——我的得与失 | |||
煤炭资讯网 | 2010-8-3 14:45:43论文、言论 | ||
整理完上半年经济运行评价的会议纪要,走出办公室,一身的轻松。回想十多天来的忙碌和感受,心中充满欣慰。 华丰煤矿总经济师许兴胜在第一次评价会议上曾说:这次抽调的驻外企业检查评价人员都是副科级以上专家型人员。对企业的人才思维定势使我习惯性地保持着对“专家”定义的怀疑态度。然而,十天过去了,评价组给人的印象越来越深。十天来,我几乎全程见证了综合组的检查评价,参加了评价组的通报会、座谈会,亲身领略到了评价组严明规范雷厉风行的专家风范。 这次经济运行评价涉猎范围之广,分工之细,调阅材料之多,走访座谈之频繁,是过去未曾见过的。检查的内容从体制机制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从法律事务到建章立制,从供销业务到物资管理,从上次审计问题的整改进展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几乎包罗了矿井技改建设整个过程需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我在这次经济运行评价工作中有什么“得”的话,那么最大的“得”就是专家团队宽博的专业知识和细密的工作作风在不断地改变着我的观念。 公文新概念 公司一些朋友,尤其是我的直接上司,每与我谈论起公文来,总是眉飞色舞地炫耀华丰矿,如果遭到我不以为然的冷遇,他甚至会对我进行嬉笑怒骂而毫不客气的坚决否定。对此,我很理解,因为在先入为主意识的主导之下,我没有机会以绝对的文字优势和深远影响改变他们的固有印象,加上几年来我疏于了对公文的研究与制作,并且对生产现场没有足够的热情,写不出领导满意的那种具体的东西,现场指导性不强,甚至有时领导所需文字材料时,也是把我作为“备用件”处理的,尽管我常怀一种曲高和寡高屋建瓴的清高情绪。 应当说,我过去对公文的制作是很严谨的,写作也很“格式化”,因为既然公文的制作有法规可循,我当然依规行文。现在通过与评价组的零距离接触交流,我有了一种全新的但还需进一步更新的观念:不能用死板的政府公文来套灵活多变的企业公文体式,因为公文产生于人们的集体劳作,公文的功能就是协调、组织、指挥集体劳作,以保持群体的步调一致。而百米井下千米井下特种且高危的职业特点,特殊群体的文化构成以及心理需求为公文的写作提出了特殊要求与不一样的风格,百年老矿一代代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文认知观念,不管是什么样的公文体式,首先它必须是实用的,在遵守公文写作基本格式要求的情况下,企业公文应当可以更灵活更简捷更便操作。这一点,从副总工程师吴环庆把公司的《文件汇编》打烂揉碎增删重组且提出独到的编排要求,就可略见一斑。我甚至怀疑,短短的几天,他除了下井检查、座谈、开会,提出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外,他何时把那四百多页的文件汇编琢磨地那么透彻详尽?同样地,法律事务科的李志勇在公司法制建设、法律文件的使用,甚至字词句的斟酌方面,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对李志勇的最初印象是:小小年纪坐功了得,他能坐在电脑面前三天三夜不合眼推敲他的文字。现在的印象是:年纪轻轻胸怀波涛。 团队新理念。评价组明确的分工高效的工作,让我产生了极佳的团队印象。评价组一行十人,兵分三路,分合聚散,每日都见新成果,一周后成果丰硕。资产经营中心主任唐凯与蔡浩时而单兵作战,时而合兵一处,当日的调研情况当晚就作出结论。而日间的繁忙与奔波并不影响他们闲暇时的恬淡与洒脱。当我看到他们常常挑灯夜战的时候,当我分享他们内心快乐的时候,油然心生的敬意中,常常夹杂着一种莫名的愧疚与反思。 太兴公司两年来远离大本营磨合冲杀,大浪淘沙般的留下了大批企业骨干和主体队员。然而,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在风云激荡的市场环境下不间断地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分工合作并肩作战的兵团意识与当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潜能尚待进一步挖掘。团队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目标,其行为只能是短视的,而任何目标的确立都将是一个不断校正和完善的过程,团队中出现的任何掉队和松散现象都值得深思。选贤任能,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连续不断地激励激发,让“轻松工作快乐生活”的理想追求变成每个人的生存现实,才能真正有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团队。 经营新思维。 总经济师许兴胜在安排太兴公司下步工作重点时强调:从现在起就要认真地坐下来,好好理顺、统筹安排矿井技改验收事宜。验收是政府行为,验收工作是对公司组建以来诚信办企依法经营成果的检阅,也是对管理人员两年来经营理念的一次检验。 “经营”的原始词义应当是“经纶世务”和“营造新工程”的意思,现在的经营概念中也越来越多地注入了“经纶”和“营造”的理念,而且规模越大社会贡献值越高的企业,其“经纶”和“营造”的含量越高,比重越大,这应该是经营本意的回归吧。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不管它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需要一套明确的、始终如一的、通过实践深化的、精心打造的经营理念。狭隘的经营观念往往把经营行为从企业管理的大盘子里面孤立起来,与政府部门的依法管理对立起来,导致涉外关系中常常出现不和谐音符,企业的外部形象大受其损。 专家新形象。 说到专家,往往有一种文化背景情绪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以为专家应当是高精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高学位之类的人物。这样的纯学术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专家人选的判断与定位,也不利于本土专家的脱颖而出。 事实上,高等学府和高精尖领域并非专家的唯一摇篮,生产一线作为理论的实战基地,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历练却是专家们的真正发祥地。何况,这次经济运行评价组成员无一不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无一不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行业专家,有的人在当年专业晋级考试中还提出了出题老师的诸多毛病。 华丰矿领导不无自豪地说过,华丰煤矿中级以上管理人员走到小煤矿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授级专家。现在想来不无道理。 如果说我在这次经济运行评价工作中有什么“失”的话,那就是与评价组人员一样,失去了阴阳交替的时间概念,常常劳形于案牍,不知东方之既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