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照光电IPO首先还钱 一口吃成11亿元大胖子 | |||
煤炭资讯网 | 2010-8-14 21:57:10 厂商在线 | ||
他的老部下说,邓电明是个“注定要搞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人”,他的名字就像是一张名片。
邓电明这个名字重新被关注到,是其创办的乾照光电(300102,股吧)(300102)登陆创业板市场:这家从福建厦门起步的企业在这之前“几乎不为人所知”,但其IPO的股票发行价每股为45元。 电市盈率最高,却依然一路领涨,股价一度翻倍。
乾照光电过去3年100.18%的年复合增长,毛利率分别为40.34%、52.88%以及57.01%,这些“高于可比上市公司”的。 据公开资料,乾照光电不仅是国内砷化镓LED的龙头,而且是“国内高效三结砷化镓电池外延片的两家供应商之一”。后者是小卫星电池的基础。 或许更引人关注的是,乾照光电创立短短4年半后就借道IPO创造出了若干个亿万富翁。这和以往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超过10年创业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乾照光电内部的初衷则在于借力IPO解开资金死扣。 “融到钱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还银行钱。”红杉投资合伙人、同时也是乾照光电副董事长的周逵说:乾照光电欠了银行很多钱。这在他眼里是件好事,中国所有处于市场上升期中的“好公司”都缺钱:因为快速的产能扩张,造成了对现金流的需求增加。而上一次,是红杉中国出手助推了乾照光电一把。
天使的那400万
2006年2月21日。从工商登记所拿到营业执照时,邓电明一行人肯定百感交集。当时的乾照光电,还叫乾照无限。 此前一个月,“为了促成林可闯担任三安电子总经理”,邓电明从三安电子总经理的位置上离职。彼时的邓电明已经51岁,离2002年这个钢铁人被厦门市作为人才引进而担任三安电子总经理也已经将近4年;事情似乎变得太快了些,就在2005年8月的三安电子股东会上,邓电明还以200万的价格获得了三安电子1%的股权。 2006年三四月间,邓电明与时任三安电子董事长的林秀成谈了三次,为乾照光电“争取空间”。最后的结果是三安电子“同意不超过七人的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到乾照任职”,同时同意国内的LED权威王向武在与三安电子的聘用合同到期后“自主选择”,也就默许其可以任职乾照光电。但条件是乾照不能利用三安已有的经营渠道和核心技术资料,也不能挖角三安的市场人员;同时乾照在5年内不能生产蓝绿光LED。 相对于红黄光LED,蓝绿光LED乃至白光LED“更新潮”,且低亮度的红黄光LED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但是邓电明还是答应了,乾照光电目前的支柱产品就是红黄光LED芯片以及外延片。 一个数据或许就可以管窥邓电明看到的前景:国内LED芯片市场规模从2002年的约2.8亿元发展到了2008年的19亿元,每年都在以42%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即使在蓝绿光应用比较多的建筑景观及装饰照明领域,“也需要配比一定的红黄光”以便形成五颜六色的效果。因此三安等对蓝绿光LED加大投资实际上也会拉动市场的红黄光LED的需求。而单单建筑景观及装饰照明的市场规模在2008年就已经高达126亿元。 “何况LED成为新一代照明工具也是趋势。”红杉投资合伙人周逵说,红黄光LED因其暖色调而更适用于室内照明。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预计,2015年国内LED应用市场规模将在5000亿元以上,其中家居照明占8%。 前景虽然好,问题是乾照光电的创始人却没钱去撬动这个机会。 于是,2006年2月,邓电明把其持有的1%三安电子的股权以原价200万元转让出去,这些钱悉数投入了乾照有限;而他已经是团队里最有钱的了。 这个时候乾照光电的“并列大股东”王维勇出现了,“他实际上就是个天使投资人”,一开始向乾照光电投入了400万元人民币,并增加到2008年11月份顶峰时的1510.08万元。他如今与邓电明同样持有乾照光电超过22.6%股份,却只担任公司董事。 王维勇此前曾担任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厦门市金鹭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些经历使其与厦门工商圈颇有交集;邓电明在福建也算得名人,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担任三钢(如今的三钢集团)副厂长。
买设备的钱在哪?
注册资本到位,却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他们还是缺钱:乾照光电所使用的德国MOCVD外延炉,单台售价就超过1500万元。MOCVD外延炉是必须的设备,“连上产能”的综合配套则要超过2000万。 钱从哪里来?实际上直到2006年的11月,作为乾照光电最核心设备的两台MOCVD炉才运抵厦门。就在该月初,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厦门分行给了其1500万元的借款,此后的2007年4月又给与了另一笔2000万元贷款。 设备经过调试后,2007年的1月18日正式开始生产,当年2月开始正式接单销售。据回忆:最初几个月乾照光电的“当时日发货量只有几万粒”。 然而乾照光电在初始的两年中仍然有大量的借款。据其招股说明书,2006、2007年间乾照光电向自然人周易借款1300万元;并在2007、2008年间向周易所在的厦门市金鹭纸业有限公司有过多次短期借款,累计借款发生额为4662.5万元。而乾照光电为此支付的资金年加权利率都超过10%,有的甚至高达18.5%。 但很多创业者对这种情况都不置可否,“哪家企业起步阶段不是这样的?在市场上升阶段中好企业尤其缺钱。” 事实上,这个为外界所诟病的现象,在其投资人红杉中国眼里,却“是件好事”。其合伙人周逵认为:这说明乾照光电的产品需求量在持续增加。 投产的2007年,乾照光电的LED芯片、外延片产量就达到了25.23亿粒,“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1.42%”。但是这个看似很赚钱的公司手里却没有钱,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乾照光电的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78.91%。 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唯有坚持才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却苦于无钱扩大再生产。2007年底红杉中国找到乾照光电时,它就处在这个怪圈之中:2008年的1月份在投产一周年的庆典上,乾照光电已经决定扩产,这意味着要买入更多的MOCVD炉。但它自己没有能力:当时其所有3台MOCVD炉挤在乾照人口中的“19号厂房”中,几乎满负荷运作;而这个厂房还是租的。这种状况似乎也造就了乾照人的性格:邓电明和技术核心王向武都被认为“很保守”,比如王向武教授往往会打很多保险后才会提出一个目标。 尽管“这种时候再投资其实风险巨大”,因为乾照光电营收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周逵的团队“迅速反应”,其在2008年以1022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乾照光电发行前总股本的20.56%。2个月后,乾照光电的MOCVD数量增加到5台。在此之前红杉中国已经看了国内诸多LED企业,“后来一个朋友介绍了这家公司”,周逵说。 乾照光电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其芯片和外延片业务是LED产业链中利润集中的板块;这支来自于三安电子的团队不仅把红黄光LED“做得有利润”,其技术在台湾LED产业链中也处于中上游;其另一个产品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技术全球领先,未来的市场前景更是不可预期。 光电领域分析公司麦肯桥资讯预测:截至2015年仅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要发射升空的就超过30颗,而每颗卫星需要的4寸三结砷化镓外延片数量为5000片,那么未来5年仅北斗卫星所需的三结砷化镓电池外延片数量就超过15万片。截至2009年末乾照光电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外延片产能仅为18000片。
IPO 一口吃成了“大胖子”
红杉的投资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但却不可能永远做及时雨。 2009年底乾照光电再次遭遇了“困境”:当年10-12月份,其产能利用率甚至高达103%,扩产势在必行。是再引进另一个红杉,还是上市?当时乾照内部也有讨论,但认为引入私募投资人“总只能解一时之渴”,何况又有哪家基金愿意投入高达4.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据接近人士透露,乾照光电最初是想“冲创业板第一批上市”的,“去年九十月份他们就已经做完了上市所有工作”。 即使以截至2008年末的财务数据,乾照光电也已经满足创业板的第一项指标,即“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的要求。2007年度、2008年度乾照光电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56.46万元、15527.61万元;对应的利润则分别为2179.92万元、6183.54万元。 其最后不得不临门止步,却是因为创业板的另一条规定。“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应具有一定的持续经营记录,具体要求发行人应当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更大的好处或许是能更好地应付未来的竞争。国内的LED大战如今看来似乎已经是一触即发:包括三安在内的LED大佬们都在纷纷大手笔投入,而全球LED第一位的晶元光电也已经决定在国内设厂。 尽管认为自己有足够优势:相对于晶元,乾照本地化优势在于能贴近服务“下游器件企业”。这一点在电子器件领域尤为关键。何况相对较高的毛利率也表明,乾照在制造方面会比晶元更有效率。 要维持这种趋势,“关键在人”,乾照光电的迅速崛起也被认为与“技术人员无一流失”极其相关。而上市则为留人和“找到合适的人”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就在上市前夜,乾照光电对创业股东“突击分红”。 2009年2月7日,乾照光电董事会决定,公司向中方股东分配2008年度利润1200万元,这笔资金等同于创业团队对乾照的所有投入。“这是对创业团队的激励,是我们心甘情愿的。”红杉投资合伙人周逵说。 也就在这个月,乾宇公司成立。这家由乾照主要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控股的公司,获得乾照光电4%的股份。而这个决定也是在2008年红杉入股时就决定了的,股份来自原有股东的让渡。此外乾照光电内部仍然留了一个期权池,“为后来的骨干员工准备的”。 但有利总有弊。最近这段时间乾照光电董事会上“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好超募资金”。即使以发行价每股45元而言,乾照光电此次IPO所募集资金量已经超过11亿,而其初始目的却不过4.5亿元。 曾经有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老总苦恼地说:没上市前是太瘦,上了市是胖了,但结果也是不健康的虚胖。 乾照光电又何以走出这个怪圈?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作为副董事长,周逵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钱没花出去之前是资本,只有花出去了才是费用,“所以找到合适的花钱途径是关键”。 然而这或许只是最理想的状况,一向“紧惯了”的邓电明和王向武,如何才能用好这些钱?这依然是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