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磁体闯关创业板 四大硬伤或掣肘IPO过会 | |||||||
煤炭资讯网 | 2010-8-14 21:50:42 厂商在线 | ||||||
3天后将“闯关”创业板的银河磁体,这一次“赴京赶考”不得不回答更多问题。就在 “总舵主”缺位
早在199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戴炎、吴志坚、何金洲等人成立了成都银河新型复合材料厂,2001年整体改制组建成立银河磁体公司,主营粘结钕铁硼磁体元件及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属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其中,戴炎出生于1965年,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学本科专业,1991年取得川大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总经理吴志坚与戴炎同届毕业于川大材料学专业,副总经理何金洲也同样于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学。 如果按照银河磁体股价15元左右计算,董事长戴炎持有5425.79万股,成功上市后身家有望达到8.6亿,吴志坚、何金洲“纸上财富分别可达9587万和1917万元。这将意味着四川大学在继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利尔化学股东黄世伟、海普瑞实际控制人李坦李锂夫妇之后,又造了一位亿万富豪。 不过,和其他亿万富豪大为不同的是,戴炎只是银河磁体的董事长,而非其实际控制人。按照银河磁体目前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股东为戴炎、银河集团、吴志坚、张燕和何金洲,分别持有公司股份的45%、44%、5%、5%和1%。这也就意味着银河磁体存在无实际控制人的风险。 银河磁体上市前股权结构 “像类似这种总舵主缺位的情况还是很少见”,一位投行的保荐代表人向网易财经称,如果缺少实际控制人,除了存在控制权的风险外,还存在决策效率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对两大持有股份较多的股东而言,在面临诸如重大资产重组等关涉重大利益的问题时,股东之前的冲突将在所难免,而最终结果将是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受损。 该人士告诉网易财经,一般公司IPO都是通过协议等其他途径安排一位实际控制人,“如果总舵主缺失,不是说一定过不了会,但也有可能就会因为这一点折戟”。
洗净“原罪”遭质疑
然而,在这位亿万富豪能否最终花落他家还尚未揭晓之前,关于银河磁体其他的质疑也随之而来,质疑首位的是关于它的“身份”。 按银河磁体招股说明书显示,早在1993年,毕业约7年的戴炎、吴志坚和何金洲成立了一家成都银河新型复合材料厂,即银河磁体的前身。按照银河磁体官方网站的介绍,这家工厂是“一个资产不足200万,年产磁体几千件,占地面积不足 之后,银河集团作为幕后投资者浮出,按照银河磁体股本演变情况说明,银河集团向银河材料厂进行资金支持。 而事实上,在1993年银河材料厂出资设立时,其经济性质登记为集体所有制。2000年银河材料厂进行股份制改制。此时,银河材料厂主动向成都市主观政府部门申请摘除集体企业的帽子。 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先后在2001年、2009年下发政府文件,对银河磁体前身银河材料厂属“挂靠”集体企业进行确认,证明银河材料厂无任何国有资产、集体资产。 “公司急于想摘掉集体企业性质的帽子,很有可能是为上市做准备”,一名投行的分析人士网易财经分析,一般创业板IPO审核,企业改制,尤其是涉及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部分都“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问题”。 该分析人士人称,虽然该公司已有政府文件作保证,但因为“挂靠集体企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属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98年国家工商总局曾出台《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以全面清理戴“红帽子”问题。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即使政府文件保底证明改制不涉及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等,但从挂靠的原因而言,大多挂靠的目的是为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规避法律,偷逃国家税费,或是为了取得有关的生产或经营资格,获得办理有关证照的便利等,所以他认为这种急于去国资的做法背后的原因值得怀疑。
命系大客户
事实上,除了身份质疑外,更大的质疑则来自银河磁体本身业务的独立性。 按照银河磁体招股说明书介绍,从2007年至今年上半年,NIDEC CORPORATION(日本电产)是其第一大客户,同时,对客户指定的采购代理商JAPAN MAGNETS.INC(日本永磁股份公司)的销售额也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两者的销售占比今年上半年高达66.61%。从2007年至今,公司对两者的销售额比例一直都在50%以上。 而公司对前五大直接客户和两大采购代理商的销售比例2007年至2009年则分别为80.36%、76.36%、87.24%。单今年上半年公司对前五大直接客户和两个采购代理商的销售比例总共为85.36%。 “这可以说是严重依赖销售客户”,上述分析人士向网易财经分析,虽然创业板并未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比例做明确限定,但这种严重依赖的潜在风险却很大。 同时,除了在下游销售上命系大客户外,在上游原材料采购上,从2007年至今年上半年,银河磁体对第一大供应商美国麦格昆磁公司(公司简称MQI)的采购比例都在85%左右。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至今年上半年,银河磁体对MQI的采购额分别为9906.84万元、10711.72万元、13,252.41万元和9854.41万元,占比分别为82.88%、84.19%、87.21%、85.84%,而公司对第二大供应商的采购额比例今年上半年不到6%,这几年来最高也不到8%。 “两头受挤压,公司运营独立性将存在潜在风险”,该人士分析,而这最直接的结果是公司应收账款奇高。其中,从2007年至2009年,银河磁体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6740.88万元、4671.20万元、7913.05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06%、21.56%、31.75%。 应收账款奇高,导致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2007年-2009年,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35、5.74和4.04,银河磁体则分别是3.55、3.60和3.74,均低于平均水平。
为谁做嫁衣?
而更进一步讲,这样两头受“夹击”的不仅仅是银河磁体,而是整个烧结钕铁硼行业。 正如银河磁体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严重依赖第一大原材料采购客户的原因是因为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钕铁硼永磁微晶粉末,其专利为美国麦格昆磁公司(MQI)独家垄断拥有,专利覆盖范围主要为日本、美国和欧洲地区,即凡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生产、销售的粘结钕铁硼磁体所用的原材料磁粉必须为MQ磁粉。 事实上,MQI的独家垄断对整个烧结钕铁硼行业影响都非常大。2002年到2008年,我国粘结钕铁硼磁体价格从67美元/Kg下降到62美元/Kg,但MQI公司凭借专利垄断,MQ磁粉价格不降反升,中国MQ磁粉价格从2002年的32美元/Kg上升到2008年的42美元/Kg,升幅31.25%,而MQ磁粉作为磁体的主要材料,直接影响了磁体销售的净利润。 银河磁体前五大采购商一览 我国磁材产业知名专家IEEE TC-15永磁技术委员会委员 最为极端的例子是,成立于2000年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津滨磁电公司,也是我国早期为数不多的粘结钕铁硼厂家,在苦心经营6年之后,于2007年2月完成最后一批订单后,彻底退出了稀土粘结磁体行业。 2008年4月宁波大有电子又步津滨的后尘,停产结业。原因也正是产业利润被上下游摊薄,所以宁愿亏本停业,转干其它产业。 “津滨磁电公司的命运,正是中国钕铁硼粘结磁体产业多年来尴尬处境的缩影”! 罗阳如此评价。“一年辛苦,到头来,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说白了,磁体厂家就是为 MQI“打工””! 为此,银河磁体在招股说明书中也一再重申:“虽然MQ磁粉专利将于2014年到期,但MQI公司如果采取延长专利有效期等其他方法,可能导致 MQI 公司继续通过专利保护,维持磁粉原料的高垄断价格”。而这将必然对银河磁体甚至中国烧结钕铁硼行业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