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富”引“康”是引来凤凰卧枝头吗? | |||
煤炭资讯网 | 2010-7-6 6:38:04一事一议 | ||
以前富士康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他之所以蜚声中国也就是近二年才出的名,说得直白些吧:自打富士康上演“13连跳”之“跳楼门”连续剧后他才世界杯的呜呜祖拉——名(鸣)噪一世。 富士康曾作为落户大陆的台资企业成为深圳的香饽饽,为深圳的GDP充值了很大能量,但这个一度的“宠儿”怎么突然“失宠”呢?深圳确实就是深圳,这跟1979年前的那个渔村小镇相比头脑自然不一般,若干年前的不足2万人的渔村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大都市,她得用发展的眼光看深圳的未来了。 深圳的胃口的确越来越大,富士康7年前飞来时是一只鲲鹏,随着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落户深圳,相对富士康成了一只麻雀,深圳的发展需要高尖端研发型的企业给她的财力注入新的活力,富士康入主深圳7年来,依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企业,他在深圳拥有员工45万人,但现在深圳的人口密度全国最高,城市已经不堪重负,产业结构急需调整,深圳必须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富士康转移出去,正是解决了深圳城市饱和、资源日渐匮乏带来成本上升的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工荒”愈演愈烈,排除物价因素农民工收入实际呈负增长,不堪重负的富士康员工接连发生“跳楼门”事件,给深圳的美好城市面容抹黑,使深圳的文明形象和城市管理大打折扣,所以深圳在“欲抱琵琶半遮面”中不得不“忍痛割爱”,“腾笼换鸟”了。 就富士康本身来说,富士康被迫连续调薪达66%,马上就要面临10月份第二轮的工资上涨,致使企业成本核算步步攀升,这对于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郭台铭急了,内忧和外患迫使他进一步加速企业转移。 不管怎么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所阐述的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就是靠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永远是至真的道理。富士康靠实施战略转移摆脱目前的困境从中追求更高的剩余价值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看看富士康这次重点转移的目标就不难看出他的动机。不发达的华中和华北地区,最先传出的是河南鹤壁的富士康基地招聘启事,接着是郑州、南阳,河北廊坊等地。这些地方政府压根没有看清富士康的真实目的(或许他们内心清楚的明镜似的),简直把“落难大逃亡”的富士康奉为送上肥肉的财神爷竞相抢夺,只要他们完成了招商引资的大任,只要能给地方财政注入新鲜血液就是政绩,管他农民工收益如何。 为了招“富”引“康”,河南部分市地在未与富士康签署任何协议之前开始“忽悠”众生。鹤壁市、南阳市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富士康招聘通知,南阳市政府更是开出了“在富士康满6个月提供600元生活津贴”的承诺。河南鹤壁的招聘广告打出了富士康办厂的工资福利待遇:1、工作时间:正常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每周5天,加班时间平时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2、工资:入职基本工资不低于1200元/月,月平均综合收入在1600-2300元左右;入职进行三个月考核,考核合格者标准工资不低于2000元/月,月平均收入2500-3000元左右。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民工大省,有着深厚的生产力基础,富士康如果看中的话也就是看中了河南这个“民工户籍”大省,可以提供大量廉价的生产力,其工资成本决会大大低于深圳。加上热情好客的中原人民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为富士康的盈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反观各级政府招聘广告上开出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富士康深圳基地基本相同,不禁要问:既然如此富士康怎会遏制由工资效应带来的成本上升因素呢?我看河南地方政府简直是在玩弄不切合实际的愚民政策。 所以奉劝河南各地政府,不要把富士康看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要把别人“腾笼换鸟”换下来的“鸟”当做引来的凤凰卧梧桐,富士康有的是高超的商业运作手腕,他们的目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据悉:富士康为了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促进企业由制造型向科研型转变,减少深圳基地人口的压力,保留10万左右的员工留在基地主要从事研发和出口创汇产品的生产,而把内销生产线迁移到内地不发达省份,并且在内地不是大规模地投资设厂,而是兴办小规模的附加值很低的加工小作坊。郭台铭的老家是山西晋城,晋城说电价便宜,郭台铭就把耗电量大的模具厂建了一个在那里。富士康一年出口量在600多亿美元,就物流而言从河南怎么运出去?增加多少成本和时间?
所以河南也别太奢望富士康,就富士康的模式而言只适合劳动力成本非常低的地方,富士康诸多员工户籍就是河南,河南农民工长期融入各大中城市企业群体,可谓见识多多,如果地方政府只是靠糊弄、靠忽悠,到时农民工是不会买账的,难不成叫富士康“偷鸡不成蚀把米”?遏制成本的算盘落个空,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奉劝各级政府招“富”引“康”同时多为老百姓考虑考虑,不要搞些不切合实际的假大空,不要自欺欺人,甚至把富士康转移的真实用意广而告之,还老百姓一个真实的富士康,这样既给富士康提供了成长空间又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