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八夜》给国庆献礼还是给某些领导献礼? | |||
煤炭资讯网 | 2010-6-3 7:30:27一事一议 | ||
作者:毕诗成 山西“王家岭大救援”即将被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据称,剧本以“328”王家岭矿难为背景,着重描写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该片将由 山西电影制片厂创制,预计投资1000万元,将作为今年国庆重点献礼片在“十一”前后隆重推出。(6月1日中新网) 看此消息,很怀疑了一通报道时间是6月1号还是4月1号(愚人节)。两月前的这场矿难仍历历在目:八天八夜不懈救援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就结果而言,这毕竟是一起38人遇难的重大事故,况且,围绕遇难人数与名单,媒体质疑直到今日也没禁绝;关于征兆被发现为什么没能避免,直至今日都没见处理反思。纵然再多欣慰,丧事毕竟是丧事,怎堪承受突然被只剩下奇迹、成绩来歌颂呢?矿难之后,“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难道不是公权的本职吗?如果瞻前顾后、放弃救人难道不该被追究责任吗? 我努力说服自己:或许理解片面了,人家是要通过《八天八夜》歌颂人性,歌颂人们在绝境中如何求生,或者是要深刻剖析矿难原因、对救援经验与教训全面总结,又或者要关注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的生存状态,这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是也需要有一个好电影来表现灾难下的人性光辉,来揭示矿难多发的国情吗?但从参与电影的原型都是救援人员来看,从官方报道“创造世界奇迹”的亢奋表述来看,电影侧重的可能就是 “救援奇迹”——— 而一任褒扬救出了四分之三被困人员的“奇迹”,总让人感觉有些拧巴。 关于矿难与矿工的电影其实不少,德国影片 《莱格德的奇迹》就是其中精品。找不到对政府的歌颂,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如同天使一样的矿工,在矿难发生第十四天获救时,仍闪烁着光辉人性——— 顺便说一句,这 “奇迹”发生在1963年。综观国内关于矿工矿难的电影,《谁是卧底》的光明,《三峡好人》的冷静,《日日夜夜》的人性现实,《盲井》的批判沉重……唯有触及人性和灵魂的关怀才具有“成功”的可能。据说创作者们正和山西省煤炭厅、卫生厅、安监局等人士研讨《八天八夜》剧本,希望他们能铭记这一点。 网上有人以极大善意揣度:不至于真的丧事办成喜事简单歌颂吧?否则电影拍出来不怕没人看?这或是最值得寻味的地方:如果只剩下对奇迹的歌颂,是否会被理解为一种官方立场?因为是歌颂领导英明的,这种“政治成本”可以超越一切,他们不怕丧失艺术性,甚至可以不愁亏本,被褒扬的人完全有能力让拍摄者得到充足“回报”。这种与民众各有语境的理解方法,只会增加官民间的隔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六十多年了,纵有磕磕绊绊,有顺风逆风,但走到今天毕竟初步确立了以人为本、公民尊严、信息公开等一系列的政治伦理,毕竟确立了抑制权力膨胀的一些民主思维……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再用简单、夸大的歌功颂德来理解主旋律,而要以真正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念来体现时代的进步。给国庆献礼的好与坏,最终要人民接受与否来评价,如果简单以歌颂救援为主线,过多着墨于领导指挥若定运筹帷幄,那恐怕不是给国庆献礼,而是给某些领导献礼,除了证明一些文艺工作者价值观的严重扭曲,还能证明什么?
更多精彩新闻http://huabei.cwestc.com/Admin/content/2010-6-3/2884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