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矿难拍成电影妥不妥 | |||
煤炭资讯网 | 2010-6-2 22:04:55一事一议 | ||
王家岭矿难即将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全景再现创造煤矿救援史奇迹的“王家岭大救援”。该片预计投资1000万元,还将斥资搭建井下作业场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呈现煤矿井下作业场面与透水肆虐的场景。(6月1日《山西晚报》) 这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众多网友反对该影片的拍摄,认为有美化事故之嫌。我觉得这些网友过于偏激了,电影尚在研讨期间,你怎么知道他们一定美化悲剧呢? 文艺来源于生活,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似乎还没听到过这样的定论:将惨烈的灾难事故搬上银幕,就是对死难者的不敬乃至亵渎。相反,正视事故,试图从中汲取沉重教训或总结可取经验,恰恰是敢于担当的体现,也是人类理性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不应当呵责山西方面将王家岭矿难拍成电影,更不应该给他们设置道德障碍。 至于其他一些网友所担心的:看上去定位为灾难片的《八天八夜》,最后会不会变成山西方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歌德式”电影,也应该一分为二。面对一起复杂的惨烈事故,不能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我们不能说挖掘“王家岭大救援”中的闪光面,就是在歌功颂德;同理,揭露王家岭矿难中监管机制的苍白和人性的迷失,也不能说就是在和山西方面过不去。用什么角度和手法再现震惊全国的王家岭矿难,这是电影从业者的创造自由。对他们这种权利,我们应当尊重。 当然,如此表述,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这样的可能:山西方面过于夸大他们抢救的功劳,而掩盖他们种种失职行为,以至将《八天八夜》弄成一部文过饰非的表功片。但即使真的出现这种不堪局面,我们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现在的电影院线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谁也无法强迫观众掏钱看某部电影,观众的评判和选择已有足够的力量决定其生死——一部既严重违背事实又缺乏艺术感染力的电影,它的下场只能是让投资方和拍摄者自娱自乐去。
正因为存在这么一个越来越成熟的电影市场机制,我们可以有高度的自信说:把王家岭矿难拍成电影?好啊,拍得好看不好看、有没有艺术魅力和反思深度,1000万元会不会打水漂,观众们自会用脚作出决定的。 (修仰峰 原标题:王家岭矿难拍成电影不应该设置道德障碍)
更多精彩新闻http://huabei.cwest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