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海光:高考作文渐远时事是一种进步 | |||
煤炭资讯网 | 2010-6-11 8:53:18一事一议 | ||
2009年高考结束以后,鉴于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有较大比例过于贴近时事,比如“明星代言”、“圆明园兽首拍卖”、“弯道超车”等这类社会题材,而社会上对此多有赞誉之声,我曾在《竞报》本栏建言:高考作文,能否离“现实”远些?看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从广东的“与你为邻”到江苏的“绿色生活”、天津的“我生活的世界”、湖南的“早”、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时事感确实大为弱化。这是一种进步。 要讨论高考作文与时事远近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高考作文考试考察的目的是什么。按考试大纲讲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要求很简单,也很明确,这跟当年陈寅恪先生给清华大学出作文题时提出的标准也是一致的。1933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拟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他提出“凡考试国文,必考其文理之通与否”,认为题目应该“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 一句大巧若拙的“必考其文理之通与否”可谓道出了作文考试的本质。考作文就是考察考生的写作基本功,以及对生活的基本认识。作文题与时事、政治过于接近,反而会偏离这一目的,增大考生不必要的风险,束缚其自由发挥空间。以去年安徽省作文题“弯道超车”为例,这个词是安徽省政府定出的区域发展大计,在政治上可谓天然正确,这就意味着对“弯道超车”做出反面论述的考生可能会面临跑题的危险,而阅卷者打分时良心上也未必好受;再比如去年江西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的作文题,除了价值观判断上有局限,就整个观点来说,可表达的也不过五六种,如此封闭的题目,却被拿来考一省的考生,想拿高分何其难哉。而且,这类题目还造成了城乡考生之间的不公平,那些没机会接触大量媒体的农村孩子或蒙“冤屈之事”。 让考生背负价值观判断错误的风险,是很不公平的;让思想活跃的考生背叛心灵,去为时事政治说假话,是很不人道的。现实中,人们已经见过太多平时写作文很好的学生因为“跑题”砸在高考作文上。考生们已经有一门政治要考,何必因为牵涉太多时事而把作文搞成第二次政治考试?从这个角度讲,那些把考生思维限制在时事政治领域的考题——不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时髦的公民精神、普世价值,都不算是好的考题。 事实上,回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今天的历届高考作文题目,不难发现,从1951年的高考作文题“论增产节约的好处”开始,去政治化、时事化是一大趋势。越是政治色彩鲜明的时代,作文题目与时事政治贴的越近,越是开放开明的年代,作文题目越是简约、直白。而且,不但大陆如此,连台湾省的“高考”(全省联考)题目变化趋势也是如此,1965年,蒋介石独裁时期,台湾联考曾出过“反攻前夕告大陆同胞书”这样的题目,但近些年的考题却往往简单的只有一个字:根、变、桥、猜、惑…… 值得一提的是,说高考作文渐远时事是一种进步,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不能讨论时事——我只是反对以题目的形式把考生思维限制在时事政治领域;如果考生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去主动联系时事、讨论时事,这当然值得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