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岂能成为贪腐香饽饽 | |||
煤炭资讯网 | 2010-5-30 10:11:26一事一议 | ||
孩提时代,我就知道,煤焦是山西的主导产业,这是从课本中学到的;现在,我才知道,煤焦也是贪官腐败的香饽饽,这是从一篇报道中了解到的。这篇名为《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近两年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219人》的新闻,见于人民网5月28日时政版块各地要闻栏目。报道称,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开展近两年来,全省各级煤焦领域反腐领导组办公室共受理群众举报2737件(次),初核煤焦及非煤矿山领域违纪线索1353件,共立查案件1126件。其中,立查煤焦领域案件771件,已结案629件,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219人,涉及县处级干部53人,乡科级干部354人。读完报道,我的心情很压抑。仅山西省的煤焦领域违纪党员干部就达1219名,实在是令人愕然。 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储量、年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山西优势在煤,发展靠煤,问题也集中在煤。山西的煤焦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黄金大道”,因为存在巨大的经济利润,也自然而然为当地一些权利在握的领导干部提供了“发财之路”,不过,这条路的前头,却是犯罪的泥潭。上到县级干部,下到乡科级干部,一个个欲壑难填,仿佛一条条蛆虫遇到一块肥肉一般,闻“煤”而来,因“煤”而腐。无论是县级干部,还是科级干部,都在煤焦领域内中饱私囊,企图寻找一条发财捷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行为无非是干一些违规操作、忽视安全甚至是官商勾结的勾当,到头来是“虫肥肉瘦”,肥了贪官,富了老板,出了事故,苦了工人,损了集体,坑了国家,坏了形象。 是坟都有鬼。煤焦何以成为贪官们捞钱的香饽饽?我认为,答案并非是唯一的。既有党员干部自身不廉的原因,也有煤商拉拢的因素,当然,也不能排除社会监管不力的原因。假如这1219名违纪党员干部都够坚持党性、永葆正气,拒腐蚀永不沾,又怎么能被一一查处?假如那些煤老板能够遵章守纪、正常经营、安全生产,不拉拢、不腐蚀当地的领导干部,腐败又怎能找到滋生的土壤?假如相关部门能强化监督、管理到位,腐败又如何能有藏身之地?然而,这些假如都没有成立,这就应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那句话了。河是有水的,没水不成河。鞋湿了,不能埋怨河,究其原因还是穿“鞋”人的不谨慎。由此说来,造成煤焦领域腐败的“源”不在“煤”、根不在“焦”,还是人的问题。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当一些道德、思想、警示、教育或规则,都不能约束人的行为时,党纪国法就是再好不过的制裁手段了。山西省对煤焦腐败的严厉打击,给了蛀虫们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是大快人心、值得叫好的,对腐败分子必然会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这个“耳光”,“痛”在1219名违纪党员干部的身上,但那些蠢蠢欲动、还在做着“煤”梦的贪官们,是否能记住这一耳光想起的“声音”?但愿今后的煤焦领域能有一方朗朗的晴空!
更多精彩:http://huabei.cwest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