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财产 | |||
煤炭资讯网 | 2010-5-21 18:12:00一事一议 | ||
上周六,笔者刚刚发表一篇题为《拍卖人行道与“哈定悲剧”》的时评,这边厢又出了更加让人“闹心”的事情,也涉及公共资源的命运。这次是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一家被认为价值数亿元的集体企业莫名其妙“被国有”,然后又以“1万元”的价格被私人竞买者拿下。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企业挂牌出售1个半月前,转让结果的文件已经出笼,且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 这则新闻涉及企业的转型、兼并等比较专业的问题,并不是太容易弄明白,笔者在这里也不想赘述,仅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的理解: 这家集体企业变成私人企业是经过了一个“两步走”的过程的。第一步是由集体企业先变成“国有”。它们是山西省常见的那种“小煤矿”,原是三个独立的乡村集体企业,由于国家实行“关小并大”、“一证一坑”的政策,三家合为一个,有一个共同的法人。但是,突然间,原来三个小矿中的一个(已经没有独立经营资格的),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国有企业”“东梁煤矿”。这就是说,这个“国有企业”是硬从一家集体企业的身体里“分裂”出去的。第二步,则是这个“国企”变成私企,其主人徐海福仅花了1万元,就将这座探明储量达到1500多万吨、价值在3亿元以上的煤矿给“收购”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步走”中的第一步实际上是决定性的。原来的集体企业,就在乡亲父老的眼皮子底下盯着,有法人代表管着,有国家的政策和开采许可证(一证一坑)卡着,所谓的“东梁煤矿”连开采资格都没有,但是一旦“国有”了,它就可以挣脱原来的所有监控,乡亲父老管不着了,法人代表一直被蒙在鼓里,国家的政策它绕开了,许可证它自己“办”来了一套,谁还能约束得了它?下一步,姓“国”的变成姓“私”的就很容易了,连价钱都好说——明明这块地底下还有一千多万吨煤,我硬说它只有二百多万吨,资产减负债,就剩一万多。这就是“1万元”的来历。 笔者认为,这样的“两步走”花招,正是当今某些靠挖国家墙脚发横财的人们的通用战术——先给它披上“公”的外衣,越“公”越好,“公”到极致,也就没人管了,到时候再一“私”到底。非常有代表性,非常典型,非常可怕,非常可恨! 真正的公共资源,其实在中国没有多长的历史。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说天下的资源都是皇上他们家的,连带着地底下的一切宝藏,哪有什么公共资源可谈?只有到了新中国,人民群众当家做了主人,才有了真正的公共资源,这不过几十年而已,这与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相比,实属短促。因此,如何处理、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公共资源,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很新的课题。但这个课题又是如此重要,是关系到每一个共和国公民切身利益的核心问题。 笔者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政治学家,无法给这样重大的问题拿出什么高明的解法。但是,通过解剖山西平鲁这家小煤矿“化公为私”的“麻雀”,指出其中嬗变的关键,却是有价值的。这只“麻雀”振聋发聩地告诉我们:决不能容许公共资源这样地变成私有财产!(韩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