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避免“海市蜃楼”需接“地气” | |||
煤炭资讯网 | 2010-4-4 7:47:01一事一议 |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历时5年建设的新城康巴什,建好后成了一座空城。鄂尔多斯因“羊、煤、土、气”而扬眉吐气。2007年底,人均G D P超过北京上海。美国《时代》周刊刊文称,康巴什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4月1日《华西都市报》) 如今的“鄂尔多斯”,已然是一个超出地理意义的名词,在她身上既包涵着引人自豪的“神速”经济,也饱含着人们不迷信“神速”的理性忧思,因此,“鄂尔多斯”投射出的不再是自身的闪光现象,更多时候则是人们对为啥闪光、能闪多久的自我诘问。 从G D P作为衡量地方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重要标杆以来,虽尚存异议甚至质疑,但凭借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崛起的鄂尔多斯,却是不容置疑地走到了全国的领先行列。耗资50多亿元打造新城康巴什,已然证明鄂尔多斯的确很有钱,然而鲜见人迹不但令新城失去了50亿的光彩,还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国富民穷”的感喟。新城变“空城”,似乎预示着鄂尔多斯主政者的建设思维走上了“海市蜃楼”的歧途。 综观诸如“康巴什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的批驳声,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各地急功近利经济模式的写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们过度依赖刚性指标的经济发展,业已疏离经济文明的内核,变得只有经济骨架没有文明血肉。鄂尔多斯的这座“空城”,虽然气派非凡,终究走上无人问津的“鬼城”,表面上是缺乏人脉,说到底还是缺了心脉。 其实,这也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疾恙所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最能引起注目的绩效工程,因而成为一些地方主政者乐此不疲的“王牌”。小到城市规划上的“随建随拆”,大到这般为建新城“一掷亿金”,不能不说是我们走城市化路线的滥觞。城市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缺乏民意参与之下,愈来愈“空灵”起来,不接“地气”。 或许,这才是新城康巴什无人问津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以为,凭借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崛起的鄂尔多斯,切莫存有“暴发户”的心态去炫耀自己。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令鄂尔多斯地富人庶,才是主政者掌政的要务,毕竟经济繁荣远不等于经济文明。鄂尔多斯避免成为历史画卷中的海市蜃楼,还需紧接“地气”,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的民心民意工作。□杨海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