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在挑战中超越自我

——记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矿全国劳动模范胡红华

煤炭资讯网 2010-4-30 9:54:18人物展示
  本网讯:十四年前,他还是山村里一位普通的农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
十四年后,他从一个普通矿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面对的是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十四年,一段人生道路上不算漫长的时光,他从田野走向矿山,一路上,环境、命运、地位不断变化,唯独没有改变的,是他那永不服输的秉性和言语间浓重的乡音;
十四年,一段人生道路上并不短暂的旅程,他一路走来,既参杂着艰辛,伴随着拼搏,也收获着希望。
胡红华,这位由农民轮换工成长起来的综采队队长,十四年来,用无悔的青春在挑战中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
挑战命运:从普通农民到当代矿工

一九九六年深秋的一天,太阳虽然高傲地悬挂在天空,但却早已失去了盛夏那暴烈的脾性,一任寒气在山野里肆意横行。
此时,从汾西县的一个小山村走出一位26岁的小伙子。他双手交叉插在袖筒里,壮实的身板背着行囊,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开往临近霍州市的公共汽车。
这个小伙子是谁?他要去往哪里?
他,就是胡红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实现了一个多年的愿望——被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录用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尽管只是一个农民轮换工,但对从小生活在汾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里娃来讲,无疑是一次天赐良机——他要赶着去报到。
胡红华出生在汾西县佃平镇圪台头村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全家七口人,弟兄三个他排行老末。由于家庭贫困,念完初中的他已无法继续学业,便跟着大哥学上了木匠手艺。农闲时节,仅靠在村里揽木匠活挣些零花钱。然而,即便这样,结婚生子后家庭收入依然入不敷出,就连买个抽屉搭扣也要向别人去借钱。

“挣钱,挣钱,一定要出去挣钱!”贫穷的生活让胡红华再也难以忍受,一个信念在他心里愈加坚定起来。
早就听说不远的霍州煤矿挣钱多,考虑再三,胡红华终于做出了一个令全家人无法接受的决定——通过在辛置矿上班的亲戚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农民工的名额,执意要去矿上当一名矿工,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主意拿定,立刻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因为长期以来在这个闭塞的山村,对煤矿总抱有一种近乎恐怖的偏见,说什么“那地方根本不是人干的活儿”、“每天都有人被从窑下‘抬’上来”等等等等。就在临行的头天晚上,父母依旧在极力阻拦。
但生性倔强的胡红华,一旦认准的事,即使九头牛也难以拉回。就这样,告别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和挚爱的妻儿,他毅然背起行李迈出了家门。
公共汽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胡红华的思绪也犹如这一路颠簸的汽车难以平静: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这一去能否改变家里的状况?他翻来覆去地想,却一时无法找到答案。最后,只有在心里默默地为自己撂下一句话:“干不出样子决不回来!”
下车、换乘……几个小时后,胡红华已经站在了辛置矿大门口。从穷乡僻壤来到这喧嚣的矿山,面对热闹的街区、耸立的办公大楼以及楼前的花花草草,他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闹市,感觉是那样的新奇,恨不能张开双臂把这一切揽入怀中。
“这就是我要为之奋斗的地方!”他这样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干出个样子!”
……
几个月后,一个与他邻村同时进矿的工友,因吃不消井下的辛苦打了“退堂鼓”。而胡红华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挑战平庸:从一般工人到综采队长
在接受了半个月入井资格培训后,胡红华正式上岗了。他和几个一起参加工作的新工人,被分配在回采队干起了采煤工。
头天下井,队里没有安排他们具体工作,只是让大家熟悉熟悉井下环境和生产作业程序。但胡红华并没有沉溺于简单的熟悉过程。几年的木匠经历,养成了他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当其他新工人还在为那些从未见过的采煤设备惊讶时,胡红华的心早已用在了师傅们熟练操作的一招一式上。
第二个班,带班长安排胡红华清理浮煤。他麻利地操起铁锨,却没有像别的新工人那样:铲一锨,端起来撂下再铲一锨。而是十分熟练地两腿前躬后蹬,以前腿做铁锨支点,哗哗哗几个连续动作,浮煤便在他挥舞的铁锨下清理得一干二净。
带班长见他动作熟练,又肯卖力气,好奇地问:“你以前在井下干过?”
“没有。昨天跟师傅们学的。”
在队里,胡红华是个不多言语的人。这并不因为性格内向,而是自尊心使然,他总担心自己浓重的乡音妨碍了与别人的交流。所以,工作上尽量约束自己:少说多干。
队里规定每人每月必须上够25个班,可胡红华每月都要有2个富余。原因仅仅是为了记工员万一疏忽给自己拉下一个,也好免去一番“口水战”。他说:“我不会为了一两个工而去和别人挣得面红耳赤。有那精力我多上一两个,即使他给我少算一个也不会影响什么。”
过去,都说井下工人傻大黑粗,可这话和胡红华一点也不搭界。工作中,他不光留心别人如何操作,就连带班长现场怎样分工、任务安排是否合理,他都要装进脑子“过滤”一番。看不惯的,就要毫不掩饰地说出来。
记得一次回撤单体支柱,班里分配的任务是每人从工作面运出5根柱子。当时,每根柱子重量都在120斤。别人每次只能扛一根,而他却肩上扛一根,手里还要拉上一根。当其他人扛完第三趟停下来“磨蹭”时,他已经完成任务坐在一旁休息了。没成想,这一歇让带班长发现了,对方以偷懒为由,不分青红皂白地冲胡红华火冒三丈,并呵斥他立马继续去扛。
胡红华当然不让:“你欺负我是新工人?我不干了……你知道我扛了多少根吗……别人的任务没完成你不说,反倒冲我发火……没有你这样带班的!”
“我这样带班咋了?有本事你来带给我看看!”带班长随口撂出一句话赶话的话,转身呵斥别人去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其实,胡红华早已萌发过带班的念头,参加工作到现在,工作上他处处留心、积累,对一些问题该如何处理解决,他心里早已有数,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验证”一下而已。后来提起这事,胡红华说:“在井下干活都不容易,作为带班长就要讲个公平,老是‘鞭打快牛’怎能服众!”
但凡成功者,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刚被提升为副小队长那阵儿,他总怕小队长休息。但后来就整天想着盼着对方休息。问及缘由,胡红华毫不避讳:“怕人家休息,是担心人家不在时我带不了班;盼人家休息,是因为后来总想逮个机会试试自己的带班能力……”
参加工作十四年,论出力,胡红华从不偷懒耍滑。由于长期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造成他右臂弯曲,至今难以完全伸直;论技能,他勤于思考,善于钻研。不仅获得了中级采煤工技术资格,还拿到了安全技师的资格证书;论管理,从1998年到2008年,他从副小队长一步一个脚印,一直上升到现在的综采队长。实现了自我的又一次超越。

挑战自己:从生产标兵到全国劳模
小时候,胡红华在家时,父亲就曾说他是头“犟驴”。拉平车下地,父亲叮嘱他哪条路不好走、应该走哪条路。他呢,偏偏就是不听,专拣难走的路走。遇上过不去的坎儿,哪怕铲土填坑也必须越过去。

参加工作以后,这种执着丝毫未改,而且做事总不甘落于人后。2002年春,胡红华刚刚当上小队长,正赶上全矿组织“创水平”活动。前半月,其他两个小队的生产任务“一路飘红”,只有胡红华小队因为组织不当,竟比别的小队落后了26刀煤。矿领导都急了,问这个小队咋回事,但当时的队长杨保国心里清楚,胡红华不是个甘当“怂包”的人,他淡淡一笑说:“有红华在,会赶上来的!”
果然,胡红华在经过调查了解之后,发现了生产组织过程中超前管理没做到位。他沉着冷静,重新定措施、改方案、作动员,到月底,不仅把拉下的任务全赶了上来,还把那两个小队甩在了后边。
而到第二年,他所带领的小队,无论生产任务,还是安全质量,样样都跑在全队前面。单说生产任务,全年就有9个月排名第一,2个月排名第二。
在管理上,无论带班还是治队,胡红华都攥着两个“法宝”:一是抓制度管理,二是抓超前管理。
在制度管理上,队里每出台一项制度、措施,都要首先征求对队干们的意见,然后交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后才得以推行。制度一旦生效,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决不允许“搞特殊”、“打折扣”。
工人小魏有一次在移动瓦斯探头时,不小心将探头掉进了水抗,结果被从工资中扣掉两千元罚款。小魏随后托法院的关系,以反映情况的口气通过矿领导找胡红华说情,看可不可以罚轻点。胡红华也只是笑笑,说:“没办法,制度都是大家定的,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
还有一次,一个小队长请假,队里指派一名工人带班。结果,班后检查因工作面文明生产差,按规定扣掉这名工人一千元。这名工人感觉太委屈,欲找到胡红华无理取闹。胡红华以礼相待、以“理”服人,开导他“既然挑了这个担子,就要尽到这份责任,责任没尽到只能怨自己。如果工作搞得好的话,队里也是一样要奖励你的”,一席话竟让对方不好意思起来。
在井下,工人的规范操作是管理上的一大难题。但综采队的一项制度,就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队里每月的工资总额中都有一块为“岗位规范工资”,管理岗每人每班60元、工人岗每人每班30元。如果职工一个班无违章违规,月底如数发给,否则,只要发现一处不规范,当班扣除。这项制度实行后,对职工的操作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过去总令队干们头疼的事,现在已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安全形势稳定了,工程质量也上去了。
在超前管理上,他把精力集中在生产超前准备、重点超前防控和隐患超前治理上。胡红华说,“生产工序复杂,要想组织好正规循环作业,就要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保证环环相扣,不能脱节;要对重点环节、隐患进行超前防控、超前治理,保证生产过程中不出‘叉子’,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时刻掌握现场情况”。
因此,胡红华每月除了外出开会,没有特殊情况每天都要坚持下井“转上一圈”。
副队长杨文奎一提到胡红华,话匣子便一发不可收:“我在其他队也干过,但胡红华在管理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启发式的管理,他了解的现场情况比较多。他给你安排完任务后,还要提醒你一大堆,什么那个地方需要维护啦、干到哪种程度可能要出现什么情况啦、那个地方不能怎么样啦等等,提前就告诉你了。我就奇怪,我每天都在井下,有些情况我都不知道人家反而都清楚,而且你照他说的去做,最后还真就那么回事。我是服了,胡红华简直是个预测专家!”
带班长马建华虽然不善表达,但要问他愿不愿意离开综采一队,他会很干脆地摇头,理由是“在胡队长手下干挣钱多、心气顺”。据了解,在辛置矿,综采一队由于超前管理避免了生产失误、精细管理节约了材料费用,工人每月的工资总要比其他队平均高出300到500元。
制度管理与超前管理,让工人们尝到了甜头,大家都感觉在综采一队上班干得称心、收入还不低。
近年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胡红华,狠抓班组建设,管理上不断出新,先后在综采一队建立了准军事化现场管理机制,推行了班组“现场交底会”、“安全伙伴制度”和“作业前五分钟准备”等措施,促进了安全生产健康有序发展。全队回采面消灭了工程质量不合格现象,优良品率达96%以上,开机率达100%,而且还打造出了一支在霍州煤电乃至山西焦煤小有名气的“杨晓敏班组”,受到了山西省总工会的充分肯定。

荣誉往往垂青于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人。起初从农田走进矿山,不过是为了实现一个朴素的目标,但十四年间,伴随着奋斗与艰辛,荣誉却不断接踵而来。自1997年至今,胡红华已连续十三年被评为辛置矿、霍州煤电“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生产标兵”、“劳动模范”,2008年后,又先后获得了“山西省十佳农民工”、“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诸多荣耀,直到今天登上全国荣誉的最高殿堂。
每一个光环都是一个耀眼的足迹,不断印证着胡红华十四载挑战不辍、超越自我的闪亮轨迹。
胡红华
——你是霍煤儿女的优秀代表!
——你是霍州煤电人的骄傲和自豪!



本网通讯员:陈来胜 编 辑:睿峰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