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怎么被赊得“民不聊生”的 | |||
煤炭资讯网 | 2010-4-23 8:42:04一事一议 | ||
在3年多的时间里,平顶山市石龙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安监局)用上百张白条,从该区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商店里先后“赊走”价值16.8万余元的物品。如今,在经历了三任局长和三任办公室主任后,这笔欠账成了一笔要不回来的“呆账”。(4月21日《大河网》)
这个小店的老板叫冯海军,前两任局长叫什么名字这里不知道,但新任局长大名叫蒋华。之所以把他的名字说出来,是因为他的一些话,他说:欠账是实在的,还款是不行的,找区财政批了,一个子儿不剩都会给你的。
这些话,活生生地把冯海军的赊帐打成了“呆帐”。我们知道小本经营很不容易,也许就这16.8万,也是他们东拉西扯硬拼而来。现在,整整三年的光景,不仅利润全无,而且血本无归,相信不管哪个小本业主,都承受不了这般折腾,原计划的喝墨鱼汤,应该要改成喝西北风了;原计划的红火生计,应该也在难以为继之中变成“不可聊生”。
不知道冯海军的后续手段是什么,这里也不加提示。唯一的祝福,是他一定要挺住,相信面包一定会有的,植物油也一定会有的。不过,那笔款到底能不能还,何时还?这里倒确实没个定准。
欠债还钱,从远古时代开始都是天经地义的。怎么到了二十世纪的新中国,倒生出这么多枝节?更何况这些枝节竟来源于素以纪律最严明、组织最严密著称的当代政府?这就百思难解了。唯一的理解,是也许这个新局长和前两任局长不是一个部分的,或者,他们还有着隔岸观火甚至捂嘴偷笑般的幸灾乐祸?否则,怎么说也应该有父债子还的规矩而不是新官不理旧事的赖皮。
就算这个新局长确实很无奈,确实不象前两任局长那般纵情挥霍,那这个帐就该由普通老百姓来买单吗?回答绝对是否定的。我们可以来设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果确属公务开支,并且是非开支不可的开支,不开支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的开支,那么财政预算里面为何就没有?难道财政预算更倾向于国家地震局那般的住房福利和外交开支优先,而地震科研经费只是零头?即使是这样,也不应该由百姓来承担啊?第二,其实我们更看见这个安监局的开支并非那么十万火急的,比如说,整箱的烟酒,不抽不喝就会血液停滞思维痴呆?比如说牙膏牙刷,自己私人掏钱买了就会倾家荡产?这些还是值得深究的。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困难的时候分清轻重缓急,不困难的时候也不违反财经纪律,这是干事业必须遵循的一些规矩。现在,他们不该吃的吃了,不该喝的喝了,我提议,他们是否应该把吃了的吐出来、喝了的呕出来?至少,在冯海军即将喝西北风的紧要关头,那些官们,不该再安之若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