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哀悼:纯净情感凝聚共识 | |||
煤炭资讯网 | 2010-4-21 15:19:21一事一议 | ||
今天,一个国家都沉浸在哀恸之中。国务院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这是我们第二次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生命表达最高的尊重。“当国旗徐徐下降时,每一位罹难者的尊严冉冉升起”,“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全民默哀三分钟等一系列活动,已经让我们深刻认识了这种公共仪式的价值。 其实,这样的公共仪式决不仅仅是为了逝者。“死者长已矣,生者何堪?”当我们低头默哀,当我们饱含热泪,当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在公共仪式中肃然时,既是祭奠死者,更是为了生者。逝者需要祭奠,国殇需要铭记,幸存者的情感需要一种公共仪式进行安顿,这就是举行全国哀悼活动的意义。当然作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表达哀思和安顿自己的方式。哀悼死者,新闻人也恪尽职责。当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我们相信我们和所有同胞站在一起。我们更相信,经过全国哀悼日的洗礼,这个社会每一分子的情感会更加纯净,在大难中凝聚起来的共识会更加坚固。 如同这段时间我们耳闻目睹的,一场地震把不同地域的人们连在了一起,他们用身体拥抱用心灵温暖。这是空间上的接近,而全国哀悼日这样的公共仪式,则是在大难之后,使人们的情感连在了一起。 纯净人们的情感,凝聚社会的共识,正是公共仪式最重要的功能。一位人类学家曾经说过,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连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全国哀悼日作为一种公共仪式,它就是最好的“相互连结的意象”,因为当你行动时,你明确地知道,共同体内所有人都在和你一起行动,你于是不再觉得自己孤独而又无助,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你会第一次切实感知,你是社会中有机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国家不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你能够触摸能够感受到其脉搏跳动的“现实的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如何唤起公民的国家认同,奥秘全在于此。 不要让个人疏离于社会,疏离于共同体,这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共同体的责任。大凡公共仪式,一般都由国家发起,但这样的仪式能否起到加强公民国家认同的作用,则端看其是否呼应公民的期待。我们看到,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组织的公共仪式,民众均以切实的行动给予了最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国家和民众在两次灾难面前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一方面,这表明大难之中国家和民众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呼应民众期待的能力在逐步提高。这对日后国家和民众形成良性互动,也许不无有益的启示。 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要变成“现实的共同体”,需要不断使用和改进各种方式唤起公民的国家认同。设立全国哀悼日,我们找到了一个,以后应该还会有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就当前而言,这个共同体内的每一组织、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本分,这就是最大的共识,这种共识会有力推动我们融入到国家的进步历程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