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2日电 从3月28日13时40分透水事故发生,王家岭矿难就成为我们每天关注的焦点,而115名工人成功获救被誉为是“创造了中国抢险救援史奇迹”。那么,王家岭矿难抢险救援目前的进展如何,115名工人成功获救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这次救援对于我们国家今后的灾难救援能力建设将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关注王家岭矿难抢险救援的广大网友提出了很多他们关心的问题,盼望能够得到解答。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从王家岭矿难现场赶回来的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首席急救专家李宗浩,请他就这些问题和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刚才介绍的比较多的是救出来的115名工人的状况,但是对于这次救援主要靠什么呢?有哪些值得今后借鉴的经验呢?
[李宗浩]这次救援体现了“关爱生命、科学救援”,就是现在讲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这个问题,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如何真正在工作中,在事业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觉得这次救援是一个很大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科学救援,同时也是一次大救援,依靠任何一个部门单枪匹马是不行的。
我个人的体会,第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党、政府的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决心,这个事情是很难做下去的,因为救援牵涉到很多的部门,要调动很多的救援力量和器材,依靠单一部门是不行的,因为我在现场也看到了,从国家安监总局的总局长到山西省委政府,我特别感动的一句话就是,被救出来的工人说“共产党不会不管我们的”,这句话很真实。
第二,就是各大部门的协作。整个救援议案考虑的非常细,井下救援我不好更多的评说,据我了解是非常非常的艰难,抽水、排水,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说敲打之后没有回声了,矿工们都知道如果敲打过多会引起瓦斯爆炸等等。
从医学救援角度来讲,我认为这次有几个大的特点,是抢救的关口迁移。我和山西人民医院的张院长谈,他们最后把救援放在井下,当然从操作安全来讲,瓦斯事故就绝对不行了,但这次是透水事故,所以研究之后是可以的,他们把救援现场不是放在井口,是放在井下的,也就是第一现场。他们做好分类,后来的115名工人救出来万一还有怎么办,从医学救援来讲,第一现场就是关口迁移,每一辆救护车的排列,当时就准备了100多辆救护车,而且很规范。
另外,每辆救护车的装备等于是一个流动的监护病房,是很细致的,里面的人员配备非常规范。救援在技术上一般大家都很清楚,但是真正的现场经常有一种混乱、忙乱的现象,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处理的也非常好。另外,路途中的监护也非常好。所以我觉得这次科学、有序、规范、细致协调的都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的医护人员的理念有了很大的进展,过去的理念就是医院里面抢救不存在问题,但是医院外面的抢救我们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还有一点,就是矿工们自身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