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煤改时代”之三 群雄逐鹿 煤改引发银行市场争夺战 | |||
煤炭资讯网 | 2010-3-3 8:29:09焦点话题 | ||
在煤改这场银行资金运作的“盛宴”中,股份制银行显然是一群没有受邀的“嘉宾”,但对他们来说,煤改注定是无法错过的一次业界角逐。 也正是这批未受邀的嘉宾,凭借其灵活多变的放贷政策,将触角伸至国有银行所不能达到的资金洼地,在此轮资金注入潮中,争夺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几大股份制银行品牌并肩接踵,难分轩轾,使尽浑身解数牢牢固守着属于自己的市场。 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人士直言,煤改的到来让整个山西股份制银行进入一种亢奋状态。 这种亢奋状态,也在一定意义上使山西煤改此前遭遇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也将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提供样本。 未受邀的“嘉宾” 2009年,山西煤改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尽管背后有政府支持,但高达上千亿元的收购小煤矿的款项,也在考验着七大整合主体的资金实力。
除了动辄上亿元的收购资金,兼并重组后,大矿还要对旧矿区进行技术改造或基本建设,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巨大。这些,都让各家银行的信贷部门看到了巨大机会。
两个月后,中国农业银行山西分行日前与七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签署了授信协议,为其提供总额达4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 和一直被政府倚重的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资格参加这场资金“盛宴”。 面对这场上千亿元资金的注入潮,一向以善于和国有银行著称的股份制银行,显然不愿意旁落。在国有银行和整合主体的交杯换盏背后,是股份制银行一双双饥渴的眼睛。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我们可不希望错过。”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说。 “非争不可” 蛋糕就是那么大,经过大佬的瓜分后,留给小弟们的已经所剩无几。即便如此,太原各家股份制银行还是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 山西经济资源主导型和资源外向型这一特殊模式,涉及全省绝大部分县,80%以上的经济总量的煤焦冶电等主导产品居于产业链的上游、价值链的末端,要靠省外、国外市场拉动。山西超重的经济结构使得山西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主导产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回旋余地也较小。这为股份制银行在山西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而随着山西“八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更是让众多股份制银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面对巨大资金流,对本就对机遇敏感的股份制银行来说,更是不容错过的。 股份制银行对其的看重,从他们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山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上我们都意识到了机遇,尤其是时下正在进行的煤炭资源整合更是我们作为金融机构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把握机遇,在支持经济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寻求企业最大的发展!”民生银行太原支行副行长郑天磊说。 在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光大银行太原分行的一位经理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态度,“必须得上,煤改的这部分资金我们是非争不可,总行也非常支持我们的行动。” 随着《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山西省焦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两项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的出台,其中的“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被股份制银行视作是山西省政府对于大中型国有和优质民营煤焦企业支持的一个信号,同时也是金融服务的一个方向。 “由此相信,煤焦企业的兼并重组、规模化、集中化经营必将是大势所趋,一批具有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的骨干企业将在本轮产业调整中脱颖而出,煤炭行业的政策演进必将为银行提供广阔的业务空间。这也为我们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信贷投放的重点和发展策略,提供了方向,也更坚定了我们做好煤这篇文章的决心。”上述光大银行人士说。 随着煤改的持续深入,有关股份制银行介入解决资金问题的报道日渐增多。巨大的蛋糕面前,小弟们也开始争相从大佬嘴里夺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股份制银行间的争斗 前所未有的煤炭资源整合大潮,到底会产生多大的资金流?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整合的整体规模来看,大企业整合资金加上原煤矿主的补偿款,至少已达千亿规模,这比全省银行业投向煤炭行业的总贷款余额,819.64亿元还要多出不少,能否抓住这个大蛋糕,的确需要银行拿出些“真功夫”。 尤其是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想要从国有银行大哥那里夺食,必须得拿出看家本领来。 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各家股份制银行迅速出台了灵活多变又有针对性的政策,一时间,各式各样的授信方案铺满了银行经理们的办公桌。 为了争夺最后的余粮,各家股份制银行的方案比拼,一时间如江湖般刀光剑影。 “本身银行之间就是一个很微妙的关系,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你稍微有什么动作,对方立马就能洞晓,所以那时候都想着如何作出最好的方案来,在击倒竞争对手的同时,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2010年2月,尽管各家银行对煤改的资金投入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自己手头的授信方案,银行还是不愿意公开。记者在一家股份制银行采访期间,对方本已准备好该行具体的实施方案,但最终还是未向记者公开。 在国有银行依托政府发放大额的贷款后,一些弊端也逐步显现。首先是贷款审批手续繁琐,一项资金的到位往往需要很长的运转周期,再者其少有变化的放贷方式,也并不适应煤改的高速运转。 此时,相对灵活的股份制银行的优势便得以显现。 “根据我们了解一部分煤老板并不是太有意愿参与国有矿控股,及时的获得资金进行转型才是他们的想法,而国有矿本身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清晰地完成整合更加有利,我们思考,是不是我们作为银行,帮助煤老板将股权转化为债权,再由我们将债权变现,及早地将这一部分资金推向市场。”民生银行高层说。 个性化服务 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不少银行推出个性化服务。 对于这一模式的思考,民生银行已经进行了很久。目前的情况,国家规定股权投资不能够进行信贷支持,二是短期贷款不能够长期使用。那就造成了煤炭资源整合当中最为关键的钱的问题很难解决。而这样一种模式恰恰能将各方利益最大化。 绞尽脑汁想要分一杯羹的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出台了自己最新的授信方案。光大银行在客户策略上,通过不断巩固现有的优质大中型客户,并依托供应链融资业务,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优质中小型客户的占比,逐步优化客户结构。而在产品策略上,也提出了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极力推动自偿性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不少股份制银行,甚至采取了多个部门联动作业的模式。如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就被其总部认定为煤炭行业发展特色行,并牵头总行信用风险管理部、投资银行部、计划财务部等多个部门联合支持营销,在信贷政策、信贷审批和风险资产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相比国有银行较长批复周期,光大银行在一笔贷款发放的时间不足一月,为某企业的整合赢得了不少的时间。 个性化服务,也被运用到了此次资金的投放中,光大银行采取的一户一措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个别客户提供了相对优质的服务。 “编外军”的力量 截至2009年底,山西省金融机构已授信确定投放贷款2365亿元,其中有多项贷款用于支持省内煤炭资源整合。其中,仅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就投放了约248亿元,其他银行的投放也均在数十亿以上。 针对此次股份制银行大举进军同一行业,并取得不俗成绩的行动,人行太原支行一位人士给予了肯定,“股份制银行凭借其灵活、主动的方式,在为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为山西煤改添砖加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不可或缺,我们用我们的优势和力量解决了国有银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上述光大银行人士说。 经过在煤改中的行动,股份制银行在取得客户的同时,自身的服务和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一位银行经理坦言,光授信方案就足够为以后的资金注入提供全新的参考样本,是一笔不容小视的财富。 在与国有银行的正面交锋中,股份制银行在锻炼队伍的同时,也都把自己的力量渗透到了七大整合主体和多个地方保留兼并主体,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夏银行有关人员为记者分析对煤改看法中提道:“商业银行对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态度首先要根据各家银行对服务客户的定位和具体的资金情况而定,其次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其他参与的各个方面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的一件事,并购本身除了对资金的巨大的要求外,还涉及化解和平衡并购各方目前利益和今后长远利益及社会大众权益保护等诸多问题,不能说有资金支持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就一定会成功。而商业银行,也将积极地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到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继续支持山西省地方经济并一道与企业共同进步。” 这也被视为是众多股份制银行对煤改资金注入的普遍看法。 而随着后煤改时代的到来,煤企在新矿井的改造等方面,还要投入更大的资金。届时,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资金注入潮,股份制银行业和国有银行业将再度交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