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校门,涉“性”学生是否还能抬起头? | |||
煤炭资讯网 | 2010-3-24 9:29:49一事一议 | ||
作者:段思午 东莞的“职校门”事件折射出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详见本报昨日东莞观察AII01版),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在网友的各种评价中,几乎没有人关注涉事孩子的生活。之前类似的“门事件”中,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不断反思家长、反思教育、反思社会时,为什么独独忽略了最需要关心的这群孩子? 在某著名门户网站,截至昨日17时30分,本报“职校门”报道的跟帖长达14页,超过270条。有痛斥家长学校教育不力的,有批判社会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也有人将“90后”和职校、技校的学生统统扫到不知羞耻的行列中,甚至有人提出“砍翻几个,教育一片”的过激言论。翻遍这270多条帖子,只有一位来自遵义市的网友认为,这些孩子都是受害者。而在另一家门户网站,60多条跟帖中只有一条表示出对涉事孩子的同情。对于这种结果,笔者深感遗憾。 中国古代人十四五岁就结婚生子,现代人二十岁后才谈婚论嫁。在青少年性发育提前的今天,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性知识的时代,几个未成年孩子发生性关系,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震惊”。可他们认同多人性行为,甚至公开传播自己最私密的生活,似乎丧失掉人应有的廉耻感,这才是“令人震惊”的。这种行为是在挑战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底线,他们无疑是一群做错事情的孩子。 但他们毕竟是孩子。 谁都可能“年少人轻狂”,谁都可能“人失足马失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在这些讽刺、辱骂孩子的声音背后,谁能说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穷其一生追求“止于至善”。做错了事情自然要承担责任,社会教育当然要“惩前毖后”,但是不可忘记,还有四个字是“治病救人”。 在“职校门”事件中,这些孩子同样是受伤害者,他们现在和将来都可能面对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一位专家在和笔者谈起“职校门”时,不无忧虑地说,他最担心的是这些孩子从此受到社会的歧视,自暴自弃,从犯错走上犯罪。“当他感觉被社会抛弃时,他别无选择地只能抛弃社会。这不是没有先例的。” 对此,笔者表示认同。批评这些孩子,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假若社会认为这些孩子是网友所谓的“社会渣滓”,孩子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对于事件中的女生,她的身体有没有受到更多伤害?她周围的人能不能淡忘今天的一切?在未来的生活中她是否还能抬起头?对于涉事男生,他们还会不会认为性只是好玩的游戏?会不会回到社会基本道德观念体系中来?如果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们未来几十年生活可能将是悲剧,至少不是正剧。而当他们真的到了被社会抛弃的地步,对社会来说是更大的悲剧。如果社会有意无意地忘记对当事人的关怀,这种悲剧可能真的会出现。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似乎少有人记得这种关怀。 说到底,对涉事孩子的关心是对人的尊重。“人是最可宝贵的。”反思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让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道德。但如现在这样,大多网友忽略了对人本身的尊重,这种反思又有什么意义? 晋人周处,义兴“三横”,改过自新,为国捐躯。自古以来,中国就不缺乏这样的范例。对于这次涉事的孩子,笔者希望网友们嘴下留情,希望社会在反思时,相信孩子且切实帮助他们改过自新。如此,于孩子、于社会才是最好的结局。
|